M公司股权激励有效性分析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4 论文的方法和思路 | 第15-18页 |
1.4.1 论文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4.2 论文研究思路 | 第16-18页 |
1.5 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| 第19-25页 |
2.1 股权激励的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2 股权激励的主要类型 | 第20-22页 |
2.2.1 股票期权 | 第20页 |
2.2.2 限制性股票 | 第20-21页 |
2.2.3 股票增值权 | 第21页 |
2.2.4 业绩股票 | 第21页 |
2.2.5 虚拟股票 | 第21-22页 |
2.3 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 | 第22-25页 |
2.3.1 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2页 |
2.3.2 人力资本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3.3 双因素激励理论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M公司股权激励案例背景 | 第25-40页 |
3.1 M公司简介 | 第25页 |
3.2 M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简介及完成情况 | 第25-32页 |
3.2.1 M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简介 | 第26-27页 |
3.2.2 各期股权激励方案的完成情况 | 第27-32页 |
3.3 M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动因 | 第32-35页 |
3.3.1 扩大激励对象范围,提高员工积极性 | 第33页 |
3.3.2 完善薪酬体系,降低委托代理成本 | 第33-34页 |
3.3.3 强化业绩考核,推动个人绩效承诺的落实 | 第34-35页 |
3.3.4 稳定老员工,吸引新员工 | 第35页 |
3.4 M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特点 | 第35-38页 |
3.4.1 选择合理的激励对象且范围不断扩大 | 第35-36页 |
3.4.2 方案不断进行调整 | 第36-37页 |
3.4.3 行权期限相同 | 第37页 |
3.4.4 推出股权激励时点选择较好 | 第37-38页 |
3.5 M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问题 | 第38-40页 |
3.5.1 新员工难以获得激励 | 第38页 |
3.5.2 业绩考核体系不全面 | 第38-39页 |
3.5.3 行权价格调整频繁 | 第39-40页 |
第4章 M公司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分析 | 第40-53页 |
4.1 纵向有效性分析 | 第40-45页 |
4.1.1 股权激励对公司偿债能力影响 | 第40-42页 |
4.1.2 股权激励对公司盈利能力影响 | 第42-43页 |
4.1.3 股权激励对公司营运能力影响 | 第43-44页 |
4.1.4 方案运行效果总结 | 第44-45页 |
4.2 横向有效性分析 | 第45-51页 |
4.2.1 比较对象的选取 | 第45-46页 |
4.2.2 比较标准的确定 | 第46-48页 |
4.2.3 指标值计算 | 第48页 |
4.2.4 方案比较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3 非财务指标分析 | 第51-53页 |
4.3.1 市场反应 | 第51页 |
4.3.2 员工流动情况 | 第51-53页 |
第5章 M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改进建议 | 第53-58页 |
5.1 完善公司内部薪酬体系及内部治理 | 第53-54页 |
5.1.1 扩大企业奖励范围,完善薪酬体系 | 第53-54页 |
5.1.2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 | 第54页 |
5.2 科学设置股权激励方案 | 第54-56页 |
5.2.1 优化业绩考核指标 | 第55页 |
5.2.2 设置合理的业绩目标值 | 第55-56页 |
5.3 完善外部环境 | 第56-58页 |
5.3.1 建立良好的资本市场 | 第56-57页 |
5.3.2 完善股权激励相应法律法规 | 第57-58页 |
第6章 结论与不足 | 第58-60页 |
6.1 论文的结论 | 第58-59页 |
6.2 论文的不足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