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6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6-17页 |
1.2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1.3.2 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21-34页 |
2.1 高速公路PPP模式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1-27页 |
2.1.1 PPP模式的主要内涵 | 第21-25页 |
2.1.2 PPP模式在高速公路市场上的发展 | 第25-26页 |
2.1.3 高速公路PPP项目运作难点 | 第26-27页 |
2.2 PPP项目投资价值综述 | 第27-29页 |
2.2.1 传统项目的投资价值研究 | 第27-28页 |
2.2.2 实物期权投资价值研究 | 第28-29页 |
2.3 实物期权研究综述 | 第29-33页 |
2.3.1 实物期权方法的产生与发展 | 第29-30页 |
2.3.2 实物期权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应用领域 | 第30-31页 |
2.3.3 实物期权在PPP项目政府担保中的研究现状 | 第31-33页 |
2.4 借鉴与启示 | 第33-34页 |
3 实物期权的理论基础和定价模型 | 第34-42页 |
3.1 实物期权理论概述 | 第34-37页 |
3.1.1 期权理论概述 | 第34页 |
3.1.2 实物期权的概念 | 第34-35页 |
3.1.3 实物期权的类型 | 第35-37页 |
3.1.4 实物期权的优势 | 第37页 |
3.2 实物期权定价理论模型 | 第37-41页 |
3.2.1 动态规划法 | 第38-39页 |
3.2.2 偏微分方程法 | 第39-40页 |
3.2.3 模拟仿真法 | 第40-41页 |
3.2.4 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选择 | 第41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4 高速公路PPP项目投资价值分析 | 第42-56页 |
4.1 基于实物期权的高速公路PPP项目投资价值评估设计 | 第42-45页 |
4.1.1 传统DCF方法与实物期权方法结合 | 第42-44页 |
4.1.2 实物期权评估高速公路PPP项目价值的一般程序 | 第44-45页 |
4.2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净现值研究 | 第45-49页 |
4.2.1 引入蒙特卡洛法的背景 | 第45-46页 |
4.2.2 蒙特卡洛法的基本步骤 | 第46-47页 |
4.2.3 净现值模型的建立 | 第47-49页 |
4.3 影响投资价值因素与实物期权识别与选择 | 第49-55页 |
4.3.1 影响高速公路PPP项目投资价值的因素 | 第49-52页 |
4.3.2 高速公路PPP项目实物期权的识别与选择 | 第52-5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5 政府交通量担保复合期权价值研究 | 第56-72页 |
5.1 高速公路PPP项目政府担保的期权价值分析 | 第56-59页 |
5.1.1 政府担保的法律性质 | 第56-57页 |
5.1.2 政府担保的内容与分类 | 第57-58页 |
5.1.3 政府担保的期权价值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2 基于实物期权的高速公路PPP项目最低交通量担保价值研究 | 第59-62页 |
5.2.1 最低交通量担保期权特性分析 | 第59-61页 |
5.2.2 假设条件 | 第61页 |
5.2.3 模型构建 | 第61-62页 |
5.3 基于实物期权的高速公路PPP项目超额交通量保证价值研究 | 第62-65页 |
5.3.1 超额交通量期权保证特性分析 | 第62-64页 |
5.3.2 假设条件 | 第64页 |
5.3.3 模型构建 | 第64-65页 |
5.4 基于讨价还价博弈的复合期权价值研究 | 第65-71页 |
5.4.1 基于讨价还价模型的期权价值计算 | 第65-69页 |
5.4.2 投资方获得复合期权价值研究 | 第69-7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6 算例分析 | 第72-87页 |
6.1 算例背景 | 第72-74页 |
6.2 NPV值计算 | 第74-77页 |
6.3 政府双边担保期权价值计算 | 第77-82页 |
6.4 项目总价值计算 | 第82页 |
6.5 敏感性分析 | 第82-86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87-89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87-88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