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4页 |
1.1.1 自由基/活性氧清除相关基因与衰老的关系 | 第10-11页 |
1.1.2 叶绿素调控相关基因与衰老的关系 | 第11页 |
1.1.3 碳氮平衡相关基因与衰老的关系 | 第11-12页 |
1.1.4 植物激素类调控基因与衰老的关系 | 第12-13页 |
1.1.5 转录因子类基因在衰老调控中的作用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6-21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16页 |
2.1.1 植物材料 | 第16页 |
2.1.2 菌株材料 | 第16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16-21页 |
2.2.1 图位克隆 | 第16页 |
2.2.2 pls3突变体的功能互补 | 第16-17页 |
2.2.3 OsMTS1-GFP的亚细胞定位和western杂交 | 第17页 |
2.2.4 OsMTS1过量表达和RNAi转基因株系的遗传转化 | 第17页 |
2.2.5 叶绿素和光合速率的测定 | 第17页 |
2.2.6 过氧化氢、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(MDA)检测 | 第17-18页 |
2.2.7 内源褪黑色素含量的测定 | 第18页 |
2.2.8 OsMTS1蛋白的ASMT酶活测定 | 第18页 |
2.2.9 水杨酸(SA)和脱落酸(ABA)含量测定 | 第18-19页 |
2.2.10 RNA提取以及实时定量PCR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2.11 农艺性状统计 | 第20页 |
2.2.12 数据分析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水稻甲基转移酶介导的早衰分子机理研究 | 第21-35页 |
3.1 pls3突变体表型表现为提前早衰 | 第21-22页 |
3.2 光合速率和叶绿体含量在pls3突变体显著降低 | 第22-23页 |
3.3 pls3突变体表现为提前抽穗 | 第23页 |
3.4 OsMTS1基因突变后导致提前早衰 | 第23-26页 |
3.5 过量表达和功能互补OsMTS1提高了水稻产量 | 第26-27页 |
3.6 体外表达甲基转移酶能合成褪黑色素 | 第27-28页 |
3.7 外源褪黑色素和NAS处理抑制了黑暗诱导的叶片早衰 | 第28-29页 |
3.8 OsMTS1叶片中高表达且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、叶绿体和细胞核中 | 第29-30页 |
3.9 pls3突变体积累了大量H_2O_2、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 | 第30-32页 |
3.10 pls3突变体减少了内源褪黑色素含量 | 第32-35页 |
第四章 讨论 | 第35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 | 第49-50页 |
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 | 第50-5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51-52页 |
永久通信地址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