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司法制度论文--劳动教养制度论文

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社区矫正实践--以长春市宽城区为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1章 绪论第9-12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9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理论意义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实践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访谈法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文献分析法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小组工作法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问卷调查与分析法第11页
    1.4 研究对象第11-12页
第2章 文献综述第12-16页
    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西方社区矫正社会工作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西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第13页
    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的研究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对社区矫正实践中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2.3 评述第15-16页
第3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6-19页
    3.1 相关概念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未成年暴力犯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社区矫正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社会工作第16页
    3.2 理论基础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社会支持理论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优势视角理论第17-19页
第4章 未成年暴力犯罪矫正对象的社会工作介入设计第19-23页
    4.1 宽城区未成年暴力犯罪矫正对象的需求评估第19-20页
    4.2 项目概述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项目介入方式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服务对象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项目目标第20-21页
    4.3 活动设计第21-23页
第5章 项目实施第23-47页
    5.1 心理支持小组——爱之港湾,心之归宿第23-3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第一次小组活动——一起做朋友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第二次小组活动——谈心与解惑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第三次小组活动——认识我自己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第四次小组活动——感知我情绪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第五次小组活动——依依惜别情第29-30页
    5.2 重建家庭系统支持小组——欢聚一堂,让爱回归第30-3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第一次小组活动——团队中的我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第二次小组活动——浓浓亲子情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第三次小组活动——拥有感恩心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第四次小组活动——爱之初体验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第五次小组活动——美好在身边第36-37页
    5.3 社会适应小组——我爱大家,大家爱我第37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第一次小组活动——我们是一家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第二次小组活动——发现我优点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第三次小组活动——学会小技巧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第四次小组活动——勇敢去面对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第五次小组活动——浓浓离别情第43-44页
    5.4 评估与总结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爱之港湾,心之归宿——心理支持小组评估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欢聚一堂,让爱回归——重建家庭系统支持小组评估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我爱大家,大家爱我——社会适应小组评估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社工总结第45-47页
第6章 结论和反思第47-49页
致谢第49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2页
附录第52-53页
作者简介第53-54页
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4页

论文共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合同解除及解除后赔偿问题研究
下一篇:合成作战机制在侦破通讯网络诈骗案件中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