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5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| 第14-16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5.2 主要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不同类型合同的特点 | 第16-21页 |
2.1 物形合同与服务性合同的特点和差异 | 第16页 |
2.2 一时性合同与继续性合同的特点和差异 | 第16-18页 |
2.3 不同类型合同解除与赔偿的特点和差异 | 第18-21页 |
第3章 不同类型合同解除与赔偿制度的不足 | 第21-26页 |
3.1 物形合同解除与赔偿制度的不足 | 第21-22页 |
3.2 一时性服务合同解除与赔偿制度的不足 | 第22-23页 |
3.3 继续性服务合同解除与赔偿制度的不足 | 第23-26页 |
第4章 国外合同解除损害赔偿制度及对我国立法的借鉴 | 第26-32页 |
4.1 大陆法系中合同解除损害赔偿制度 | 第26-27页 |
4.2 英美法系中合同解除损害赔偿制度 | 第27-29页 |
4.3 两大法系合同解除损害赔偿制度的竞争与妥协 | 第29-30页 |
4.4 启示与借鉴 | 第30-32页 |
第5章 完善各类合同解除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 | 第32-41页 |
5.1 针对物形合同解除与赔偿制度的建议 | 第32-34页 |
5.2 针对一时性服务合同解除与赔偿制度的建议 | 第34-36页 |
5.3 针对继续性服务合同解除与赔偿制度的建议 | 第36-39页 |
5.4 利用最小容忍原则处理主观恶意的建议 | 第39-41页 |
结论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5-4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