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3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的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热轧氧化铁皮形貌结构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2.2 热轧氧化铁皮影响因素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3 热轧氧化铁皮结合力的研究 | 第13页 |
1.3 酸洗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3-21页 |
1.3.1 酸洗机理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3.2 酸洗结束时间判断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.3 酸洗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3.4 酸洗模型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1-23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热轧高强钢氧化皮分析及结合力研究 | 第23-38页 |
2.1 热轧高强钢表面氧化铁皮形貌分析 | 第23-25页 |
2.1.1 金相试验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1.2 氧化铁皮形貌及能谱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2 划痕试验 | 第25-28页 |
2.2.1 试验原理 | 第25-26页 |
2.2.2 试验装置 | 第26-27页 |
2.2.3 临界载荷评定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2.3.1 声发射法 | 第27页 |
2.2.3.2 显微观察法 | 第27-28页 |
2.3 压痕试验 | 第28-32页 |
2.3.1 纳米压痕技术 | 第28-29页 |
2.3.2 纳米压痕试验步骤 | 第29-31页 |
2.3.3 纳米压痕试验结果 | 第31-32页 |
2.4 剪切结合强度确定 | 第32-34页 |
2.4.1 结合力公式的引入 | 第32-33页 |
2.4.2 最终结合力计算 | 第33-34页 |
2.5 垂直拉伸法测拉伸结合强度 | 第34-36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3章 拉矫工况下高强钢氧化皮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| 第38-52页 |
3.1 拉矫机简介 | 第39页 |
3.2 拉矫过程有限元建模 | 第39-41页 |
3.2.1 几何建模 | 第40页 |
3.2.2 网格划分与材料属性定义 | 第40-41页 |
3.2.3 定义接触、边界条件及载荷 | 第41页 |
3.3 有限元分析结果 | 第41-43页 |
3.4 拉矫破磷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3-50页 |
3.4.1 张紧力对拉矫破磷效果的影响 | 第43-46页 |
3.4.2 压下量对拉矫破磷效果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3.4.3 摩擦系数对拉矫破磷效果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0-52页 |
第4章 酸洗电位导数近零法的研究 | 第52-63页 |
4.1 酸洗试验 | 第52-54页 |
4.1.1 试样材料及所需仪器试剂 | 第52-53页 |
4.1.2 酸洗试验步骤 | 第53-54页 |
4.2 酸洗试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4-58页 |
4.2.1 酸洗曲线原理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2.2 试验验证酸洗结束时间 | 第56-58页 |
4.3 酸洗结束时间判断方法 | 第58-62页 |
4.3.1 电位导数曲线峰值法 | 第59页 |
4.3.2 电位导数首零法 | 第59-60页 |
4.3.3 电位导数近零法 | 第60-6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5章 紊流酸洗影响因素及控制模型研究 | 第63-79页 |
5.1 酸洗温度、浓度以及氧化皮厚度对酸洗速度的影响 | 第63-67页 |
5.1.1 酸液浓度变化对带钢的氧化皮酸洗时间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5.1.2 酸液温度变化对不同厚度氧化皮的酸洗时间的影响 | 第65-67页 |
5.2 氧化皮与基体结合力对酸洗速度的影响 | 第67页 |
5.3 紊流度变化对不同厚度氧化皮的酸洗时间的影响 | 第67-71页 |
5.3.1 紊流酸洗试验装置搭建 | 第68-69页 |
5.3.2 紊流酸洗试验及结果讨论 | 第69-71页 |
5.4 热轧高强钢紊流酸洗综合影响模型的建立 | 第71-78页 |
5.4.1 建立关于酸液浓度、酸液温度及氧化皮厚度的综合酸洗控制模型 | 第71-73页 |
5.4.2 加入氧化层结合力因素建立综合酸洗控制模型 | 第73-74页 |
5.4.3 加入紊流度因素建立综合酸洗控制模型 | 第74-75页 |
5.4.4 加入剥落率因素建立综合酸洗控制模型 | 第75-7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79-80页 |
6.2 文章创新点 | 第80页 |
6.3 研究展望 | 第80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