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真性原则下文物建筑修复研究--以伪满司法部旧址为例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选题缘起与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1 选题缘起 | 第12页 |
1.1.2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4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7-20页 |
1.4.1 研究对象 | 第17-18页 |
1.4.2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8-20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| 第20-22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5.2 研究框架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原真性原则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2-34页 |
2.1 原真性原则综述 | 第22-29页 |
2.1.1 原真性原则概念解析 | 第22页 |
2.1.2 原真性原则发展脉络 | 第22-27页 |
2.1.3 原真性在中西文物建筑修复实践中的表现 | 第27-29页 |
2.2 原真性原则信息源的确定 | 第29-31页 |
2.2.1 原真性原则信息源的构成因素 | 第29-31页 |
2.2.2 原真性原则信息源的影响因素 | 第31页 |
2.3 原真性原则的衍生原则 | 第31-33页 |
2.3.1 可识别性原则 | 第31-32页 |
2.3.2 可逆性原则 | 第32页 |
2.3.3 最小干预原则 | 第32-33页 |
2.3.4 修旧如旧原则 | 第3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伪满司法部旧址营造技艺研究 | 第34-58页 |
3.1 伪满司法部旧址概述 | 第34-37页 |
3.1.1 建筑概况 | 第34-36页 |
3.1.2 旧址现状 | 第36-37页 |
3.2 建筑外部营造技艺 | 第37-48页 |
3.2.1 坡屋顶 | 第37-46页 |
3.2.2 外墙 | 第46-48页 |
3.2.3 入口门廊 | 第48页 |
3.3 建筑内部营造技艺 | 第48-55页 |
3.3.1 梁柱 | 第48-49页 |
3.3.2 隔墙 | 第49-50页 |
3.3.3 楼地面 | 第50-53页 |
3.3.4 室内装饰 | 第53-55页 |
3.4 建筑设备 | 第55-57页 |
3.4.1 采暖设备 | 第55-56页 |
3.4.2 新风设备 | 第56-5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4章 基于原真性原则辨识伪满司法部修复 | 第58-84页 |
4.1 结构加固技术措施 | 第58-62页 |
4.1.1 梁柱 | 第58-59页 |
4.1.2 承重墙 | 第59-60页 |
4.1.3 木屋架 | 第60-62页 |
4.2 外立面风貌维护技术措施 | 第62-67页 |
4.2.1 屋面 | 第62-64页 |
4.2.2 外墙面 | 第64-67页 |
4.3 室内空间维护技术措施 | 第67-76页 |
4.3.1 楼地面 | 第67-71页 |
4.3.2 隔墙 | 第71-72页 |
4.3.3 建筑装饰 | 第72-76页 |
4.4 合理修复及方案优化 | 第76-82页 |
4.4.1 现代技术过度干预 | 第76-77页 |
4.4.2 现代材料过度使用 | 第77-79页 |
4.4.3 空间氛围营造不当 | 第79-81页 |
4.4.4 对其他伪满官厅建筑修复实践的启发 | 第81-8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结论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88页 |
附录 | 第88-9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0-91页 |
致谢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