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7页 |
1.1 苯乙烯环氧化反应 | 第12-13页 |
1.1.1 环氧苯乙烷的应用 | 第12页 |
1.1.2 环氧苯乙烷的工业生产 | 第12-13页 |
1.2 苯乙烯催化环氧化的研究现状 | 第13-24页 |
1.2.1 Al_2O_3载体 | 第13-18页 |
1.2.1.1 有序介孔Al_2O_3 | 第14-15页 |
1.2.1.2 金属氧化物空球 | 第15-18页 |
1.2.2 活性组分 | 第18-24页 |
1.2.2.1 单组份铜基催化剂 | 第18-21页 |
1.2.2.2 单组份钴基催化剂 | 第21-22页 |
1.2.2.3 多组分铜基催化剂 | 第22-24页 |
1.3 制备方法 | 第24-25页 |
1.4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实验方法和表征手段 | 第27-32页 |
2.1 试剂与仪器 | 第27-28页 |
2.1.1 化学试剂 | 第27-28页 |
2.1.2 仪器与设备 | 第28页 |
2.2 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| 第28-29页 |
2.2.1 苯乙烯环氧化反应及产物分析 | 第28页 |
2.2.2 催化剂回收和循环使用 | 第28-29页 |
2.2.3 数据处理 | 第29页 |
2.3 表征手段 | 第29-32页 |
2.3.1 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3.2 N2物理吸脱附分析 | 第30页 |
2.3.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| 第30页 |
2.3.4 H2程序升温还原 | 第30页 |
2.3.5 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30-31页 |
2.3.6 透射电子显微镜 | 第31页 |
2.3.7 原子吸收光谱 | 第31页 |
2.3.8 X射线光电子能谱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Cu-Co双金属氧化物空球对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催化作用 | 第32-42页 |
3.1 引言 | 第32页 |
3.2 Cu-Co双金属空球催化剂制备 | 第32-33页 |
3.3 Cu-Co双金属空球催化剂的反应活性 | 第33-34页 |
3.4 催化剂表征 | 第34-40页 |
3.4.1 SEM表征结果 | 第34-37页 |
3.4.2 TEM表征结果 | 第37-39页 |
3.4.3 广角XRD表征结果 | 第39-4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四章 氧化铝空球负载Cu-Co双金属催化剂Cu_xCo_y/AHS对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研究 | 第42-69页 |
4.1 引言 | 第42页 |
4.2 AHS负载Cu-Co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| 第42-43页 |
4.3 AHS负载Cu-Co双金属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| 第43-46页 |
4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6-66页 |
4.4.1 Cu_xCo_y/AHS催化剂的形貌特点 | 第46-50页 |
4.4.2 Cu_xCo_y/AHS催化剂的结构性质 | 第50-55页 |
4.4.3 活性金属组分与AHS载体的相互作用 | 第55-57页 |
4.4.4 Cu_xCo_y/AHS铜和钴的氧化态解析 | 第57-60页 |
4.4.5 空球结构催化剂形成机理 | 第60-61页 |
4.4.6 催化剂的循环测试 | 第61-64页 |
4.4.7 苯乙烯环氧化机理研究 | 第64-66页 |
4.5 负载型Al_2O_3催化剂催化苯乙烯环氧化的比较 | 第66-6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五章 糖源与金属比例对Cu_7Co_3/AHS催化剂的苯乙烯环氧化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 | 第69-79页 |
5.1 引言 | 第69页 |
5.2 催化剂制备 | 第69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9-78页 |
5.3.1 糖源与金属的比例对催化苯乙烯氧化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5.3.2 Cu_7Co_3AHS(x)材料的质构特性 | 第71-78页 |
5.3.2.1 SEM表征结果 | 第71-73页 |
5.3.2.2 TEM表征结果 | 第73-75页 |
5.3.2.3 N2吸脱附表征结果 | 第75-77页 |
5.3.2.4 XRD表征结果 | 第77-7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9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8-99页 |
致谢 | 第99-101页 |
附件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