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20页 |
| 一、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| 二、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| (一) 理论意义 | 第9页 |
| (二) 实践意义 | 第9页 |
| 三、研究综述 | 第9-16页 |
| (一) 生态旅游研究成果 | 第10-14页 |
| (二) 生态旅游竞争力研究成果 | 第14-16页 |
| 四、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(一)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| 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| 五、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| (一) 研究思路 | 第17-18页 |
| (二) 技术路线 | 第18-19页 |
| 六、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9页 |
| 七、本章小结 | 第19-20页 |
|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重要概念界定 | 第20-27页 |
| 一、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0-23页 |
| (一)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0-21页 |
| (二) 生态经济理论 | 第21-22页 |
| (三) 环境承载力理论 | 第22-23页 |
| (四) 竞争优势理论 | 第23页 |
| 二、重要概念界定 | 第23-26页 |
| (一) 生态旅游 | 第23-24页 |
| (二) 生态旅游核心要素 | 第24-25页 |
| (三) 生态旅游竞争力 | 第25-26页 |
| 三、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| 第三章 生态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处理 | 第27-37页 |
| 一、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| 第27页 |
| 二、评价指标选取与解释 | 第27-31页 |
| (一) 自然基础竞争力 | 第28-29页 |
| (二) 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| 第29-30页 |
| (三) 道德教育竞争力 | 第30-31页 |
| 三、数据来源 | 第31页 |
| 四、数据处理 | 第31-36页 |
| (一) 无量纲化处理 | 第31-32页 |
| (二) 熵权法分析过程和数据处理结果 | 第32-36页 |
| 五、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第四章 安徽省16市生态旅游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| 第37-47页 |
| 一、安徽省生态旅游发展概况 | 第37-38页 |
| 二、2016年安徽省16市生态旅游竞争力比较分析 | 第38-41页 |
| (一) 2016年安徽省16市生态旅游竞争力综合比较 | 第38-39页 |
| (二) 2016年安徽省16市生态旅游竞争力分类比较 | 第39-41页 |
| 三、2012-2016年安徽省16市生态旅游竞争力比较分析 | 第41-44页 |
| (一) 2012-2016年安徽省16市生态旅游竞争力综合比较 | 第41-42页 |
| (二) 2012-2016年安徽省16市生态旅游竞争力分类比较 | 第42-44页 |
| 四、安徽省16市生态旅游竞争力差异主要来源 | 第44-46页 |
| 五、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| 第五章 结论、讨论与建议 | 第47-51页 |
| 一、研究结论 | 第47页 |
| 二、讨论与建议 | 第47-51页 |
| (一) 讨论 | 第47-48页 |
| (二) 安徽省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| 第48-51页 |
| 1. 增强资源品级和环境承载,改善生态旅游自然基础 | 第48页 |
| 2. 均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,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| 第48-49页 |
| 3. 提升地区素质和景区指导,强化生态旅游道德教育 | 第49-50页 |
| 4. 生态旅游发展主次分明,提高全省生态旅游竞争合力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| 附表 | 第55-61页 |
| 致谢 | 第61-6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