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6页 |
1.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4页 |
1.1.2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6-18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特色 | 第18-19页 |
1.3.1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与传播理念的引入 | 第18-19页 |
1.3.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理论及其实践的拓展丰富 | 第19页 |
1.3.3 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播体系的建构 | 第19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19-22页 |
1.4.1 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19-21页 |
1.4.2 论文的研究框架 | 第21-22页 |
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| 第22-32页 |
2.1 传播学理念下的建筑学研究 | 第22-24页 |
2.2 借鉴传播学对建筑遗产进行研究的现状 | 第24-27页 |
2.3 遗产传播理论的研究现状 | 第27-29页 |
2.4 文化遗产展示理论发展现状 | 第29-32页 |
2.4.1 国外研究成果 | 第29-30页 |
2.4.2 国内研究成果 | 第30-32页 |
3 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发展及其传播学内涵 | 第32-50页 |
3.1 国际遗产保护理论中有关传播理念的论述 | 第32-42页 |
3.1.1 遗产价值内容的信息化变迁 | 第32-38页 |
3.1.2 国际遗产文件中的传播理念 | 第38-42页 |
3.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理论的启发 | 第42-48页 |
3.2.1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的核心内涵 | 第42-45页 |
3.2.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的原则及其传播学理念 | 第45-46页 |
3.2.3 建筑遗产展示方法与实践中的传播学内涵 | 第46-48页 |
3.3 小结 | 第48-50页 |
4 传播学分析模式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过程 | 第50-72页 |
4.1 建筑遗产保护过程的传播学模式 | 第50-59页 |
4.1.1 建筑遗产保护中的信息传递与接受 | 第50-53页 |
4.1.2 建筑遗产保护中的认识向度梳理 | 第53-57页 |
4.1.3 保护人员与受众的关系对遗产信息保护与传播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4.2 建筑遗产保护的媒介化 | 第59-61页 |
4.2.1 传播符号学意义下的建筑遗产 | 第59-60页 |
4.2.2 建筑遗产的符号学整理、恢复与文本化 | 第60-61页 |
4.3 媒介化的建筑遗产 | 第61-70页 |
4.3.1 社会传播系统中的建筑遗产 | 第61-62页 |
4.3.2 建筑遗产传播效果研究方法 | 第62-64页 |
4.3.3 建筑遗产展示与传播技术方法 | 第64-66页 |
4.3.4 建筑遗产保护的数字化技术 | 第66-67页 |
4.3.5 建筑遗产传播的新媒体技术 | 第67-70页 |
4.4 小结 | 第70-72页 |
5 传播学理念下的建筑遗产保护方法 | 第72-96页 |
5.1 基于单体建筑遗产保护 | 第72-77页 |
5.1.1 单体建筑遗产保护的符码整理与恢复 | 第72页 |
5.1.2 重庆市东华观藏经楼保护修复研究 | 第72-76页 |
5.1.3 重庆市东华观藏经楼的再利用与传播 | 第76-77页 |
5.2 基于群体建筑遗产保护 | 第77-84页 |
5.2.1 群体建筑遗产保护的信息整理 | 第77-78页 |
5.2.2 重庆市南开中学津南村保护规划及一期建筑修缮设计研究 | 第78-82页 |
5.2.3 重庆市南开中学津南村再利用与传播 | 第82-84页 |
5.3 基于主题性的城市遗产文化保护 | 第84-88页 |
5.3.1 以集体记忆作为脉络的建筑遗产 | 第84-86页 |
5.3.2 洛杉矶城市少数族群经济史主题遗产的挖掘与保护 | 第86-87页 |
5.3.3 洛杉矶少数族群经济史主题遗产的传承 | 第87-88页 |
5.4 基于文化线路的建筑遗产保护 | 第88-94页 |
5.4.1 以传播渠道作为脉络的遗产保护 | 第88-89页 |
5.4.2 “中俄万里茶道”文化线路(湖北段)建筑遗产申遗保护研究 | 第89-92页 |
5.4.3 “中俄万里茶道”文化路线建筑遗产的再利用与传播 | 第92-94页 |
5.5 小结 | 第94-96页 |
6 完善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播体系 | 第96-104页 |
6.1 完善建筑遗产保护体系下的传播理论与实践 | 第96-99页 |
6.1.1 完善以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为基础的认识向度建设 | 第96页 |
6.1.2 系统推动层级建筑遗产保护组织的遗产传播实践 | 第96-99页 |
6.2 吸收遗产传播跨学科实践的多样价值 | 第99-102页 |
6.2.1 重视信息时代对遗产保护的活化作用 | 第99-100页 |
6.2.2 丰富建筑遗产保护专业与现代媒体的跨界合作 | 第100-102页 |
6.3 研究结论 | 第102-103页 |
6.4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| 第103-104页 |
致谢 | 第104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10页 |
附录 | 第110-111页 |
A. 有关文化遗产的重要网络资源 | 第110-111页 |
B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11页 |
C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: | 第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