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地城市高密度发展下空间结构优化研究--以重庆市渝中半岛为例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15-3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7页 |
1.1.1 现实背景 | 第15-16页 |
1.1.2 理论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1.3 课题解析 | 第17页 |
1.2 基本概念解读 | 第17-21页 |
1.2.1 山地城市 | 第17-18页 |
1.2.2 高密度 | 第18-20页 |
1.2.3 城市空间结构 | 第20-21页 |
1.3 国内外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| 第21-25页 |
1.3.1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| 第21-23页 |
1.3.2 国内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| 第23-25页 |
1.4 高密度相关支撑理论 | 第25-28页 |
1.4.1 集中主义规划思潮 | 第25-26页 |
1.4.2 紧凑城市理论 | 第26-27页 |
1.4.3 精明增长理论 | 第27-28页 |
1.4.4 新城市主义理论 | 第28页 |
1.5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8-29页 |
1.5.1 研究目的 | 第28-29页 |
1.5.2 研究意义 | 第29页 |
1.6 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框架 | 第29-33页 |
1.6.1 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1.6.2 研究方法 | 第30-31页 |
1.6.3 研究框架 | 第31-33页 |
2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要点与基本特征 | 第33-51页 |
2.1 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理论 | 第33-36页 |
2.1.1 人文生态学理论 | 第33-34页 |
2.1.2 城市经济学理论 | 第34-36页 |
2.2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要点 | 第36-42页 |
2.2.1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 | 第36-39页 |
2.2.2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 | 第39-41页 |
2.2.3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评判标准 | 第41-42页 |
2.3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| 第42-50页 |
2.3.1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特征 | 第42-45页 |
2.3.2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组织特征 | 第45-46页 |
2.3.3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 | 第46-50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3 高密度发展对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| 第51-65页 |
3.1 城市高密度发展的双重性探讨 | 第51页 |
3.2 山地城市高密度发展现实与动因 | 第51-56页 |
3.2.1 山地城市高密度发展现实 | 第51-53页 |
3.2.2 山地城市高密度发展的外在动因 | 第53-54页 |
3.2.3 山地城市高密度发展的结构动因 | 第54-56页 |
3.3 高密度对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| 第56-62页 |
3.3.1 城市功能过度集中 | 第56-58页 |
3.3.2 土地开发无序失控 | 第58-59页 |
3.3.3 交通结构压力增大 | 第59-61页 |
3.3.4 内部生态网络破碎 | 第61-6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2-65页 |
4 渝中半岛内部空间结构演化及现状问题分析 | 第65-99页 |
4.1 渝中半岛概况 | 第65-66页 |
4.1.1 地理位置 | 第65页 |
4.1.2 经济环境 | 第65-66页 |
4.2 渝中半岛高密度发展背景 | 第66-71页 |
4.2.1 渝中半岛高密度发展历程 | 第66-71页 |
4.2.2 渝中半岛高密度发展动因 | 第71页 |
4.3 渝中半岛空间结构历史演进分析 | 第71-80页 |
4.3.1 渝中半岛空间结构演进过程分析 | 第71-76页 |
4.3.2 渝中半岛空间结构演化规律总结 | 第76-79页 |
4.3.3 密度增长与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 | 第79-80页 |
4.4 基于网络拓扑分析的空间结构现状评析 | 第80-85页 |
4.5 渝中半岛空间结构现状问题诊断 | 第85-96页 |
4.5.1 中心极化严重 | 第85-86页 |
4.5.2 功能发展不均 | 第86-88页 |
4.5.3 用地比例失调 | 第88-91页 |
4.5.4 交通联系不畅 | 第91-94页 |
4.5.5 生态网络破碎 | 第94-9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6-99页 |
5 高密度下渝中半岛空间结构优化体系构建 | 第99-121页 |
5.1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概念 | 第99页 |
5.2 高密度下渝中半岛空间结构优化内涵 | 第99-106页 |
5.2.1 优化层次 | 第99页 |
5.2.2 优化要点 | 第99-104页 |
5.2.3 优化内容 | 第104-106页 |
5.3 高密度下渝中半岛空间结构优化原则 | 第106-107页 |
5.3.1 可持续性原则 | 第106页 |
5.3.2 高效性原则 | 第106-107页 |
5.3.3 生态性原则 | 第107页 |
5.3.4 协同性原则 | 第107页 |
5.4 高密度下渝中半岛空间结构优化目标 | 第107-112页 |
5.4.1 核心多级化 | 第108-109页 |
5.4.2 功能混合化 | 第109-110页 |
5.4.3 联系网络化 | 第110-111页 |
5.4.4 密度均衡化 | 第111-112页 |
5.5 国内外高密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实践 | 第112-118页 |
5.5.1 东京 | 第112-114页 |
5.5.2 香港 | 第114-117页 |
5.5.3 新加坡 | 第117-118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18-121页 |
6 高密度下渝中半岛空间结构优化策略探索 | 第121-155页 |
6.1 创建多级网络结构体系 | 第121-128页 |
6.1.1 加快主要核心升级 | 第121-123页 |
6.1.2 培育圈核次级核心 | 第123-124页 |
6.1.3 引导功能轴向拓展 | 第124-128页 |
6.2 强化用地结构多维混合 | 第128-132页 |
6.2.1 调整用地结构比例 | 第128-129页 |
6.2.2 提倡多维功能混合 | 第129-132页 |
6.3 构建立体交通网络结构 | 第132-142页 |
6.3.1 以完整网络化道路系统为基础 | 第133-134页 |
6.3.2 以高效覆盖的公共系统为引导 | 第134-138页 |
6.3.3 以多维立体的步行系统为衔接 | 第138-142页 |
6.4 建立有机生态网络结构 | 第142-147页 |
6.4.1 增加点状绿地斑块 | 第143-144页 |
6.4.2 建构绿色生态廊道 | 第144-146页 |
6.4.3 完善生态网络结构 | 第146-147页 |
6.5 引导合理密度分布结构 | 第147-153页 |
6.5.1 优化空间结构的密度梯度 | 第147-149页 |
6.5.2 划定科学合理的密度分区 | 第149-152页 |
6.5.3 建立相关补偿及管理机制 | 第152-153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153-155页 |
7 结语 | 第155-157页 |
7.1 研究内容总结 | 第155页 |
7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55-156页 |
7.3 论文的不足 | 第156-157页 |
致谢 | 第157-1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9-163页 |
附录 | 第1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