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0-12页 |
缩略词表 | 第12-13页 |
摘要 | 第13-14页 |
Abstract | 第14-1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6-33页 |
1.1 转基因作物发展现状 | 第16-20页 |
1.1.1 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1.2 国内转基因发展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1.3 转基因大豆发展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2 植物转基因技术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2.1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2.2 基因枪轰击法 | 第21-22页 |
1.2.3 花粉管通道法 | 第22页 |
1.3 抗草甘膦抗虫转基因大豆的研究 | 第22-30页 |
1.3.1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 | 第23-25页 |
1.3.1.1 草甘膦作用机制 | 第23-24页 |
1.3.1.2 抗草甘膦基因研究策略 | 第24-25页 |
1.3.2 抗虫蛋白与抗虫大豆研究 | 第25-29页 |
1.3.2.1 Cry蛋白作用机制 | 第26-27页 |
1.3.2.2 Vip蛋白 | 第27-28页 |
1.3.2.3 抗虫大豆的研究 | 第28-29页 |
1.3.3 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研究 | 第29-30页 |
1.4 大豆转基因安全评价 | 第30-32页 |
1.4.1 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 | 第31页 |
1.4.2 转基因大豆的环境安全性 | 第31-32页 |
1.5 研究内容与意义 | 第32-33页 |
第二章 转抗虫抗草甘膦双抗基因大豆新种质的创制与鉴定 | 第33-59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33-35页 |
2.1.1 大豆材料 | 第33页 |
2.1.2 菌株与载体 | 第33-34页 |
2.1.3 引物序列 | 第34页 |
2.1.4 实验所用试剂 | 第34-35页 |
2.1.5 实验仪器 | 第35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35-48页 |
2.2.1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法 | 第35-39页 |
2.2.1.1 大豆种子氯气干法消毒 | 第36页 |
2.2.1.2 种子的萌发 | 第36页 |
2.2.1.3 农杆菌的培养 | 第36-37页 |
2.2.1.4 外植体制备与农杆菌侵染 | 第37页 |
2.2.1.5 共培养 | 第37页 |
2.2.1.6 丛生芽的诱导 | 第37-38页 |
2.2.1.7 幼芽的伸长 | 第38页 |
2.2.1.8 幼苗生根和移栽 | 第38-39页 |
2.2.2 转基因T0代苗的快速鉴定法 | 第39-40页 |
2.2.2.1 TPS法快速提取植物基因组 | 第39页 |
2.2.2.2 PCR检测 | 第39-40页 |
2.2.3 除草剂抗性鉴定法 | 第40页 |
2.2.4 抗虫植株后代的基因表达分析 | 第40-42页 |
2.2.4.1 RNA抽提与纯化 | 第40-41页 |
2.2.4.2 逆转录合成cDNA | 第41-42页 |
2.2.5 bt基因与g10-epsps基因的半定量分子检测 | 第42页 |
2.2.6 抗虫植株后代的蛋白表达检测 | 第42-46页 |
2.2.6.1 蛋白提取方法 | 第42-43页 |
2.2.6.2 g10-epsps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方法 | 第43-45页 |
2.2.6.3 bt蛋白表达量的ELISA检测方法 | 第45-46页 |
2.2.7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源基因插入拷贝数 | 第46-48页 |
2.2.7.1 试剂盒法提取植物基因组 | 第46页 |
2.2.7.2 定量反应体系与条件 | 第46-47页 |
2.2.7.3 标准曲线建立 | 第47页 |
2.2.7.4 目的基因拷贝数的计算方法 | 第47页 |
2.2.7.5 目的基因拷贝数的Southern印迹分析 | 第47-48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8-57页 |
2.3.1 抗虫转基因株系的获得 | 第48-49页 |
2.3.2 草甘膦抗性鉴定 | 第49页 |
2.3.3 目的基因的PCR检测 | 第49-50页 |
2.3.4 转化事件的基因表达量分析 | 第50-51页 |
2.3.5 g10-epsps蛋白表达量的Western Blot分析 | 第51-52页 |
2.3.5.1 g10-epsps蛋白在各株系叶中表达量检测 | 第51页 |
2.3.5.2 g10-epsps蛋白在各组织器官中表达量的检测 | 第51-52页 |
2.3.6 bt蛋白表达量的ELISA检测 | 第52-54页 |
2.3.6.1 bt蛋白在各株系叶中表达量检测 | 第52-53页 |
2.3.6.2 bt蛋白在各组织器官中表达量的检测 | 第53-54页 |
2.3.7 转化事件的拷贝数分析 | 第54-57页 |
2.3.7.1 实时荧光PCR的标准曲线 | 第54页 |
2.3.7.2 融解曲线分析 | 第54-55页 |
2.3.7.3 拷贝数分析 | 第55页 |
2.3.7.4 Southern印迹拷贝数的检测与比较 | 第55-57页 |
2.4 小结与讨论 | 第57-59页 |
第三章 转g10-epsps基因大豆的除草剂抗性鉴定 | 第59-73页 |
3.1 实验材料 | 第59-60页 |
3.1.1 大豆材料 | 第59页 |
3.1.2 其他材料仪器 | 第59-60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60-65页 |
3.2.1 转基因后代发芽快速鉴定法 | 第60-61页 |
3.2.1.1 纸巾卷发芽鉴定法 | 第60-61页 |
3.2.1.2 土壤培养发芽鉴定法 | 第61页 |
3.2.2 草甘膦抗性材料的田间抗性试验 | 第61-65页 |
3.2.2.1 田间抗性试验方案 | 第61-63页 |
3.2.2.2 育苗与移栽 | 第63页 |
3.2.2.3 田间除草剂抗性鉴定 | 第63-64页 |
3.2.2.4 药害评定方法 | 第64页 |
3.2.2.5 田间抽样与考种方法 | 第64-65页 |
3.2.2.6 抗性材料的Western Blot蛋白检测 | 第65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65-71页 |
3.3.1 纸巾卷发芽快速鉴定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效果 | 第65-67页 |
3.3.2 土壤培养法快速鉴定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的效果 | 第67-68页 |
3.3.2.1 草甘膦土壤培养鉴定结果 | 第67页 |
3.3.2.2 草丁膦土壤培养鉴定结果 | 第67-68页 |
3.3.3 田间草甘膦抗性鉴定 | 第68-69页 |
3.3.4 转基因株系的农艺性状 | 第69-71页 |
3.3.5 抗性株系的蛋白检测 | 第71页 |
3.4 小结与讨论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81页 |
附录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