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目的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概况 | 第12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4-16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4.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19-23页 |
2.1 天山北坡经济带总体发展概况 | 第19-21页 |
2.1.1 地理位置 | 第19-20页 |
2.1.2 自然资源与环境 | 第20页 |
2.1.3 人力资源水平 | 第20-21页 |
2.2 核心城市发展概况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遥感数据处理 | 第23-31页 |
3.1 数据来源 | 第23页 |
3.2 图像预处理 | 第23-25页 |
3.2.1 几何校正 | 第23页 |
3.2.2 辐射校正 | 第23-24页 |
3.2.3 图像镶嵌 | 第24页 |
3.2.4 图像裁剪 | 第24-25页 |
3.3 遥感影像解译 | 第25-28页 |
3.3.1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的建立 | 第25-26页 |
3.3.2 土地利用分类及精度评价验证 | 第26-28页 |
3.4 小结 | 第28-31页 |
第四章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| 第31-51页 |
4.1 土地利用的内容研究 | 第31-32页 |
4.1.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| 第31页 |
4.1.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| 第31-32页 |
4.1.3 土地利用景观变化 | 第32页 |
4.2 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综合指数 | 第32-33页 |
4.2.1 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综合指数定义 | 第32-33页 |
4.2.2 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综合指数模型 | 第33页 |
4.3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| 第33-46页 |
4.3.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幅度 | 第33-41页 |
4.3.2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速度 | 第41-46页 |
4.4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| 第46-49页 |
4.4.1 土地利用程度的综合指数分析 | 第47页 |
4.4.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与变化率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5 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6 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综合指数的计算 | 第50页 |
4.7 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| 第51-76页 |
5.1 驱动力因素的定性分析 | 第51-53页 |
5.1.1 自然因素 | 第51页 |
5.1.2 人口因素 | 第51-52页 |
5.1.3 经济因素 | 第52-53页 |
5.1.4 政策因素 | 第53页 |
5.2 驱动力的单一指标常规曲线拟合分析 | 第53-55页 |
5.3 驱动力的综合模型分析 | 第55-74页 |
5.3.1 驱动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55-57页 |
5.3.2 土地利用综合变化指数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| 第57-60页 |
5.3.3 主成分分析法求出主成分和综合得分 | 第60-67页 |
5.3.4 土地利用总体变化综合指数与驱动力因子综合得分曲线拟合 | 第67-68页 |
5.3.5 建立二阶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 | 第68-74页 |
5.4 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六章 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| 第76-78页 |
6.1 科学控制建设用地规模,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| 第76页 |
6.2 保护耕地,加强耕地基础设施质量 | 第76-77页 |
6.3 科学的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编制,严格落实总体规划内容 | 第77页 |
6.4 控制人口数量,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| 第77-78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8-81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78-79页 |
7.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| 第79-81页 |
7.2.1 研究中的不足 | 第79页 |
7.2.2 展望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| 第85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