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序言 | 第11-14页 |
第二章 IL-33 免疫调节MRSA腹腔感染的作用 | 第14-25页 |
2.1 前言 | 第14页 |
2.2 实验材料 | 第14-16页 |
2.2.1 主要实验材料 | 第14页 |
2.2.2 主要试剂 | 第14-15页 |
2.2.3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15页 |
2.2.4 主要溶液配制 | 第15-16页 |
2.3 实验方法 | 第16-19页 |
2.3.1 金黄色葡萄球菌(MRSA)的培养 | 第16页 |
2.3.2 腹腔感染模型的建立 | 第16页 |
2.3.3 IL-33 处理 | 第16页 |
2.3.4 小鼠死亡曲线 | 第16-17页 |
2.3.5 感染后小鼠的处理 | 第17-18页 |
2.3.6 ELISA检测炎性细胞因子表达 | 第18-19页 |
2.3.7 IL-33 在中性粒细胞清除后腹腔感染中的作用 | 第19页 |
2.3.8 统计分析 | 第19页 |
2.4 实验结果 | 第19-23页 |
2.4.1 小鼠存活率变化 | 第19-20页 |
2.4.2 血液、腹腔液及脏器细菌负荷量 | 第20-21页 |
2.4.3 血液与腹腔液中性粒细胞数目 | 第21页 |
2.4.4 外周血及腹腔液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| 第21-22页 |
2.4.5 IL-33 免疫调节呈中性粒细胞依赖性 | 第22-23页 |
2.5 讨论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IL-33 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| 第25-38页 |
3.1 前言 | 第25页 |
3.2 实验材料 | 第25-27页 |
3.2.1 主要实验材料 | 第25页 |
3.2.2 主要试剂 | 第25-26页 |
3.2.3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26页 |
3.2.4 主要溶液配制 | 第26-27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27-32页 |
3.3.1 金黄色葡萄球菌(MRSA)的培养(同第二章) | 第27页 |
3.3.2 中性粒细胞分离(不连续的密度梯度骨髓- Percoll离心法) | 第27-28页 |
3.3.3 Transwell检测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 | 第28页 |
3.3.4 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 | 第28-29页 |
3.3.5 溶细胞法检测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功能 | 第29页 |
3.3.6 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XCR2 或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 | 第29-30页 |
3.3.7 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 | 第30页 |
3.3.8 流式细胞术检测p-AKT和p-mTOR表达 | 第30-31页 |
3.3.9 mTOR信号对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3.10 统计分析 | 第32页 |
3.4 实验结果 | 第32-36页 |
3.4.1 IL-33 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3.4.2 IL-33 对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| 第33页 |
3.4.3 IL-33 对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4.4 流式细胞术检测IL-33 对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的影响 | 第34页 |
3.4.5 流式细胞术检测IL-33 对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CD11b表达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4.6 mTOR信号调控中性粒细胞杀菌 | 第35-36页 |
3.5 讨论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IL-33 参与抗MRSA皮肤感染的作用 | 第38-49页 |
4.1 前言 | 第38页 |
4.2 实验材料 | 第38-40页 |
4.2.1 主要实验材料 | 第38页 |
4.2.2 主要试剂 | 第38-39页 |
4.2.3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39页 |
4.2.4 主要溶液配制 | 第39-40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40-44页 |
4.3.1 皮肤感染模型建立 | 第40页 |
4.3.2 给药方法 | 第40页 |
4.3.3 组织切片HE染色、革兰氏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 | 第40-42页 |
4.3.4 小鼠皮肤脓肿部位IL-33 的表达 | 第42-43页 |
4.3.5 统计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4 实验结果 | 第44-48页 |
4.4.1 小鼠皮肤脓肿部位IL-33 的表达 | 第44页 |
4.4.2 小鼠背部皮肤脓肿溃烂面积和愈合时间 | 第44-45页 |
4.4.3 伤口组织切片HE染色、革兰氏染色 | 第45-47页 |
4.4.4 小鼠皮肤感染伤口局部NETs的形成 | 第47-48页 |
4.5 讨论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IL-33 调控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(NETs)杀菌作用 | 第49-60页 |
5.1 前言 | 第49页 |
5.2 实验材料 | 第49-51页 |
5.2.1 主要实验材料 | 第49页 |
5.2.2 主要试剂 | 第49页 |
5.2.3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49-50页 |
5.2.4 主要溶液配制 | 第50-51页 |
5.3 实验方法 | 第51-54页 |
5.3.1 金黄色葡萄球菌(MRSA)的培养(同第二章) | 第51页 |
5.3.2 中性粒细胞分离(同第三章) | 第51页 |
5.3.3 MRSA促进中性粒细胞表达IL-33 | 第51页 |
5.3.4 不同浓度的IL-33 对MRSA诱导NETs生成和杀菌率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5.3.5 检测无NETs作用下,IL-33 对MRSA诱导NETs生成和杀菌率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5.3.6 检测ROS被抑制时,IL-33 对MRSA诱导NETs生成和杀菌率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5.3.7 NETs免疫荧光染色 | 第54页 |
5.3.8 统计分析 | 第54页 |
5.4 实验结果 | 第54-58页 |
5.4.1 MRSA促进中性粒细胞表达IL-33 | 第54-55页 |
5.4.2 IL-33 对MRSA诱导NETs生成和杀菌率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5.4.3 DNA酶(DNaseⅠ)对NETs生成和杀菌率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5.4.4 ROS抑制剂(DPI)对NETs生成和杀菌率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5.5 讨论 | 第58-60页 |
全文总结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已发表综述 | 第65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附录1 英文缩写语中文对照 | 第74-76页 |
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