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其他论文--生活论文

山西省生活垃圾处置现状分析及渗滤液回灌技术应用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1章 引言第9-3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1.2 垃圾渗滤液的概念及特点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影响渗滤液产生的因素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点第10-12页
    1.3 垃圾渗滤液污染途径与危害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垃圾渗滤液的污染途径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垃圾渗滤液的危害第14页
    1.4 垃圾渗滤液处理方法第14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我国垃圾渗滤液处理现状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渗滤液处理方案的选择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生物处理法简介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物化处理方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土地处理法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6 回灌法第23-28页
    1.5 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内容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的内容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技术路线第29-31页
第2章 山西省生活垃圾及渗滤液处理现状分析第31-47页
    2.1 山西省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第31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生活垃圾来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生活垃圾组成成分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生活垃圾收运状况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生活垃圾填埋场地形特征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生活垃圾填埋场深度特征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填埋场垃圾压实、覆盖情况第39页
    2.2 山西省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现状分析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渗滤液处理方式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渗滤液调节池特征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渗滤液防渗层破损情况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雨污分流情况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渗滤液处理实例分析第43-45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45-47页
第3章 垃圾渗滤液全程控制及回灌技术研究第47-61页
    3.1 渗滤液的全程控制第47-48页
    3.2 渗滤液的预控制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在产生源对渗滤液的预控制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在转运站对渗滤液的预控制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在处理厂(非填埋场)对渗滤液的预控制第49-50页
    3.3 渗滤液的调蓄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调节池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覆盖系统第50-51页
    3.4 渗滤液在填埋场内的控制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雨污分流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分期、分区建设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垃圾坝体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垃圾堆体的回灌蒸发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绿化带的回灌蒸发第53页
    3.5 垃圾渗滤液回灌技术研究第53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渗滤液最大化减量要求第53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渗滤液的全程控制及最大化减量技术总结第59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59-61页
第4章 山西省垃圾渗滤液回灌实例应用研究第61-78页
    4.1 填埋场运行前期渗滤液回灌实例研究第61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填埋场基本情况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前期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产生特点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填埋场面积的划分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渗滤液产生工况划分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渗滤液产生量预测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渗滤液最大化减量的实施内容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7 填埋场运行前期最终边界参数的确定第69-71页
    4.2 填埋场运行中后期渗滤液回灌实例研究第71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中后期垃圾填埋场的特点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对填埋场面积的划分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渗滤液产生量预测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填埋场运行中后期最终边界参数的确定第75-77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77-78页
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78-80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78-79页
    5.2 建议第79-80页
参考文献第80-84页
致谢第84-86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6页

论文共8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FDI、工业集聚影响中国环境污染的空间计量分析
下一篇:基于体外提取方法对土壤重金属生物可给性的研究与评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