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233斗武线山区段危岩体成因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1.2.1 危岩破坏模式及分类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2 危岩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| 第13-15页 |
2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| 第15-21页 |
2.1 位置、交通 | 第15页 |
2.2 气象、水文 | 第15-16页 |
2.3 地形地貌 | 第16页 |
2.4 地层岩性 | 第16-17页 |
2.4.1 地层系统 | 第16-17页 |
2.4.2 岩石类型 | 第17页 |
2.5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| 第17-20页 |
2.5.1 地质构造 | 第17-19页 |
2.5.2 区域地壳稳定性 | 第19-20页 |
2.6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20页 |
2.7 人类工程活动 | 第20页 |
2.8 本章小结 | 第20-21页 |
3 公路沿线危岩体发育分布规律及成因机理研究 | 第21-39页 |
3.1 公路沿线危岩体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 | 第21-28页 |
3.1.1 公路沿线危岩体发育特征 | 第21-27页 |
3.1.2 规律沿线危岩体分布特征 | 第27-28页 |
3.2 危岩体成因类型 | 第28-37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4 公路沿线典型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及评价研究 | 第39-55页 |
4.1 影响危岩体稳定性因素研究 | 第39页 |
4.2 危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 | 第39-48页 |
4.2.1 稳定性计算公式 | 第39-45页 |
4.2.2 计算参数 | 第45-48页 |
4.2.3 计算工况 | 第48页 |
4.3 危岩体稳定性计算结果 | 第48-50页 |
4.4 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| 第50-52页 |
4.4.1 稳定性评价标准 | 第50-51页 |
4.4.2 稳定性评价结果 | 第51-5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2-55页 |
5 典型危岩体数值分析研究 | 第55-83页 |
5.1 概述 | 第55页 |
5.2 UDEC数值分析流程 | 第55页 |
5.3 典型危岩体数值模拟分析 | 第55-81页 |
5.3.1 压剪滑动型危岩数值模拟分析 | 第56-62页 |
5.3.2 拉剪倾倒型危岩数值模拟分析 | 第62-66页 |
5.3.3 拉剪坠落型危岩数值模拟分析 | 第66-77页 |
5.3.4 拉裂坠落型危岩数值模拟分析 | 第77-81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6 结论 | 第83-8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5-87页 |
致谢 | 第87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