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民法论文--民事其他法权论文

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问题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0-1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研究目的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外研究综述第13-14页
    1.4 研究研究方法第14-15页
2 涉外产品责任概述第15-21页
    2.1 涉外产品责任的概念第15页
    2.2 涉外产品责任的特点第15-16页
    2.3 涉外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第16-18页
    2.4 涉外产品责任的性质第18-19页
    2.5 涉外产品责任法律规范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实体法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法律适用规范第19-20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20-21页
3 涉外产品责任实体法规范分析第21-31页
    3.1 产品范围和产品缺陷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产品范围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产品缺陷第22-23页
    3.2 损害赔偿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损害赔偿主体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损害赔偿范围第24-25页
    3.3 归责原则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涉外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的发展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我国的归责原则第26页
    3.4 抗辩事由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国际条约及各国的有关规定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我国的规定第27页
    3.5 我国涉外产品责任实体法规范存在的问题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产品范围规定过窄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产品缺陷的双重标准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责任主体缺乏法律界定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赔偿数额低、范围窄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归责原则设置混乱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6 抗辩事由的规定过于概括第30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4 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规范分析第31-40页
    4.1 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原则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原则的新发展第32-34页
    4.2 我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规范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《民法通则》的相关规定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《法律适用法》的相关规定第35-37页
    4.3 我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存在的问题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连接点的设置过于简单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规定不明确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最密切联系原则规定抽象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排除被告不可预见原则的范围过小第39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39-40页
5 完善我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的建议第40-48页
    5.1 完善我国产品责任实体法律规范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扩大产品的范围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重新认定产品缺陷标准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对责任主体进行界定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扩大损害赔偿范围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对归责原则进行梳理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6 增加产品责任抗辩事由第43-44页
    5.2 完善我国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规范第44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健全连接点设置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实行当事人双方有限的意思自治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具体化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扩大排除被告不可预见原则的适用第46-47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47-48页
结论第48-49页
参考文献第49-51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1-52页
致谢第52-53页

论文共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互联网的方法专利引诱侵权制度研究
下一篇: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研究--以新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为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