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--言语与思维论文

汉字识别对Multiple Read-Out模型的检验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8页
第1章 引言第8-18页
   ·本研究的实用价值及理论意义第8页
   ·Multiple read-out模型(MROM)第8-15页
     ·词汇抑制假设与互动激活模型(Interactive activation model)第9-10页
     ·可变标准假设与Multiple read-out模型第10-13页
     ·汉字识别的加工模型第13-15页
   ·视觉词汇识别的形近字效应及拼音文字对MROM的检验第15-16页
     ·形近字效应第15-16页
     ·拼音文字对MROM的检验第16页
   ·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第16-18页
第2章 实验研究第18-24页
   ·实验1基本方法第18-20页
     ·实验假设第18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18-20页
   ·实验1具体设计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实验1A:任务强调反应准确性第20页
     ·实验1B:任务强调反应速度第20-21页
   ·实验2基本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实验假设第21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21-22页
   ·实验2具体设计第22-24页
     ·实验2A:强调速度且刺激具有高∑值(刺激中包括很像真字的假字)第22-23页
     ·实验2B:强调准确度且刺激具有低∑值(刺激中包括象词性很低的非字)第23-24页
第3章 实验结果及分析第24-32页
   ·实验1A结果及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 ·真词刺激第24页
     ·非词刺激第24页
     ·讨论第24-25页
   ·实验1B结果及分析第25-27页
     ·真词刺激第26页
     ·非词刺激第26页
     ·讨论第26-27页
   ·实验2A结果及分析第27-29页
     ·真词刺激第28页
     ·假词刺激第28-29页
     ·讨论第29页
   ·实验2B的结果及分析第29-32页
     ·真词刺激第30页
     ·假词刺激第30页
     ·讨论第30-32页
第4章 讨论第32-40页
   ·实验结果总讨论第32-33页
   ·对刺激特征设置有效性的检验第33-34页
   ·关于抑制机制发生水平的讨论第34-36页
   ·有关假字加工与汉字识别理论的讨论第36-37页
   ·本研究的局限及展望第37-40页
     ·研究局限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将来的展望第38-40页
结论第40-42页
参考文献第42-46页
附录第46-48页
致谢第48-50页
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50页

论文共5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条件推理的双来源假设及其实验研究
下一篇:情绪因素对ADHD儿童注意瞬脱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