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绪论 | 第8-15页 |
| ·选题思路和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| ·关于陈独秀早期政治思想和活动研究的现状 | 第9-11页 |
| ·关于普列汉诺夫早期政治思想和活动研究的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·本文研究手段和方法 | 第13-15页 |
| 第1章 中俄两国颇具影响的启蒙思想家 | 第15-20页 |
| ·陈独秀与《新青年》和新文化运动 | 第15-16页 |
| ·普列汉诺夫与劳动解放社 | 第16-18页 |
| ·富于政治敏感和战斗精神的激进主义者 | 第18-20页 |
| 第2章 中俄两国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| 第20-37页 |
| ·陈独秀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| 第20-26页 |
| ·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| 第20-22页 |
| ·积极开展了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 | 第22-24页 |
| ·通过两种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| 第24-26页 |
| ·普列汉诺夫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| 第26-34页 |
| ·由激进的民粹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| 第27-28页 |
| ·积极开展与各种修正主义思潮的斗争 | 第28-29页 |
| ·通过两种途径全面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原理 | 第29-34页 |
| ·中俄两国有声望的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活动家 | 第34-37页 |
| 第3章 中俄两党的创立者和领导人 | 第37-40页 |
| ·陈独秀的建党思想与建党活动 | 第37-38页 |
| ·普列汉诺夫的建党思想与建党活动 | 第38-40页 |
| 第4章 中俄两国、两党历史因素比较分析 | 第40-45页 |
| ·时代特征上比较 | 第40-41页 |
| ·文化背景上比较 | 第41-42页 |
| ·具体条件上比较 | 第42-45页 |
| 第5章 中俄两党历史人物比较研究的历史启示 | 第45-55页 |
| ·陈独秀早期政治思想和活动的历史逻辑与历史贡献 | 第45-47页 |
| ·普列汉诺夫早期政治思想和活动的历史逻辑与历史贡献 | 第47-50页 |
| ·本课题比较研究的历史启示 | 第50-55页 |
| ·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| 第50-51页 |
| ·必须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| 第51页 |
| ·必须立足于本国具体实际,一切从实际出发 | 第51-52页 |
| ·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,走自己的路,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、时代化和大众化 | 第52-55页 |
| 结束语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