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一般工业技术论文--工程材料学论文--特种结构材料论文

二维纳米材料电声相互作用及电荷传输的第一性原理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1章 概论第9-18页
    1.1 场效应晶体管第9-10页
    1.2 新型低维纳米材料第10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富勒烯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碳纳米管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石墨烯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石墨炔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第14-15页
    1.3 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15-18页
第2章 固体能带理论第18-31页
    2.1 多粒子薛定谔方程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非相对论近似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波恩‐奥本海默近似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单电子近似第20页
    2.2 Hartree-Fock 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Hartree 理论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Hartree-Fock 理论第20-21页
    2.3 密度泛函理论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Hohenberg-Kohn 定理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Kohn-Sham 定理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交换关联泛函第23-24页
    2.4 平面波基组下的周期性结构中电子能带计算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Bloch 定理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能带结构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态密度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有效质量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平面波基组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6 赝势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2.5 声子第28-31页
第3章 电荷传输的实验与理论第31-45页
    3.1 迁移率的测量方法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飞行时间法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场效应晶体管法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霍尔效应法第33-34页
    3.2 影响迁移率的因素第34-35页
    3.3 电荷传输理论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跳跃模型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能带模型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极化子模型第36-37页
    3.4 玻尔兹曼输运理论和电声相互作用第37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玻尔兹曼输运理论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电声相互作用和散射时间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基于形变势理论和有效质量近似的迁移率第43-45页
第4章 单层和双层石墨烯迁移率的理论预测第45-54页
    4.1 研究背景第45页
    4.2 理论方法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长声学波形变势理论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散射时间和迁移率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数值参数化第48-49页
    4.3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计算参数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电子结构、形变势常数和弹性常数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载流子迁移率第52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52-54页
第5章 二维石墨炔电声相互作用及迁移率的理论预测第54-79页
    5.1 研究背景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二维石墨炔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电声相互作用第54-56页
    5.2 理论方法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密度泛函微扰理论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最大局域瓦尼尔函数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瓦尼尔插值法第59-62页
    5.3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62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计算参数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瓦尼尔插值精度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石墨炔的电子结构和声子结构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石墨炔的电声相互作用和形变势第70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石墨炔的载流子散射时间和迁移率第75-78页
    5.4 小结第78-79页
第6章 单层 W_xMo_1-xS_2合金电子结构的理论预测第79-96页
    6.1 研究背景第79-80页
    6.2 理论方法第80-8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无序合金模拟方法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有效能带近似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真空能级校准第83-84页
    6.3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84-94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自旋轨道耦合效应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单层 W_xMo_1-xS_2合金带隙与 W 掺杂浓度的关系第86-8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单层 W_xMo_1-xS_2合金有效质量与 W 掺杂浓度的关系第88-9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单层 W_xMo_1-xS_2合金导电极性与 W 掺杂浓度的关系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单层 W_xMo_1-xS_2合金的稳定性第93-94页
    6.4 小结第94-96页
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96-98页
参考文献第98-109页
致谢第109-111页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1-112页

论文共11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芳基化反应构建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研究
下一篇:多铁异质结中电场调控磁性及隧道磁电阻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