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主要符号对照表 | 第9-11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1-34页 |
1.1 芳基化反应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| 第13-21页 |
1.2 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| 第21-25页 |
1.2.1 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| 第21-23页 |
1.2.2 1,3-二氨基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| 第23-24页 |
1.2.3 四唑并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| 第24-25页 |
1.3 吲哚啉酮衍生物的合成 | 第25-30页 |
1.3.1 吲哚啉酮衍生物的合成 | 第25-28页 |
1.3.2 基于烯烃的双芳基化合成吲哚啉酮衍生物 | 第28页 |
1.3.3 基于烯烃的三氟甲基化和芳基化合成吲哚啉酮衍生物 | 第28-30页 |
1.4 博士生课题的提出 | 第30-31页 |
1.5 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 | 第31-34页 |
第2章 铜催化 1,3-二氨基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| 第34-60页 |
2.1 引言 | 第34页 |
2.2 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 | 第34-35页 |
2.2.1 仪器 | 第34页 |
2.2.2 试剂 | 第34-35页 |
2.3 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35-40页 |
2.3.1 铜催化剂的选择 | 第36-37页 |
2.3.2 碱的优化 | 第37页 |
2.3.3 溶剂的优化 | 第37-38页 |
2.3.4 配体的优化 | 第38-39页 |
2.3.5 温度的优化 | 第39-40页 |
2.4 铜催化合成 1,3-二氨基异喹啉衍生物 | 第40-56页 |
2.5 结果讨论 | 第56-57页 |
2.6 反应机理探究 | 第57-59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3章 铜催化四唑并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| 第60-84页 |
3.1 引言 | 第60页 |
3.2 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 | 第60-61页 |
3.2.1 仪器 | 第60页 |
3.2.2 试剂 | 第60-61页 |
3.3 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61-66页 |
3.3.1 溶剂的优化 | 第62页 |
3.3.2 碱的优化 | 第62-63页 |
3.3.3 铜催化剂的优化 | 第63-64页 |
3.3.4 配体和温度的优化 | 第64-66页 |
3.4 铜催化多米诺合成四唑并异喹啉衍生物 | 第66-82页 |
3.5 结果讨论 | 第82-83页 |
3.6 反应机理探究 | 第83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4章 铜催化烯烃的双芳基化合成吲哚啉酮衍生物 | 第84-107页 |
4.1 引言 | 第84页 |
4.2 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 | 第84-85页 |
4.2.1 仪器 | 第84页 |
4.2.2 试剂 | 第84-85页 |
4.3 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85-89页 |
4.3.1 配体的选择 | 第85-86页 |
4.3.2 铜催化剂的优化 | 第86-88页 |
4.3.3 溶剂和温度的优化 | 第88-89页 |
4.4 铜催化烯烃的双芳基化合成吲哚啉酮衍生物 | 第89-105页 |
4.5 结果讨论 | 第105页 |
4.6 反应机理 | 第105-106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106-107页 |
第5章 无过渡金属催化吲哚啉酮衍生物的合成 | 第107-130页 |
5.1 引言 | 第107页 |
5.2 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 | 第107-108页 |
5.2.1 仪器 | 第107页 |
5.2.2 试剂 | 第107-108页 |
5.3 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108-112页 |
5.3.1 过渡金属催化剂的优化 | 第108-109页 |
5.3.2 溶剂的优化 | 第109-110页 |
5.3.4 氧化剂的优化 | 第110-111页 |
5.3.5 温度的优化 | 第111-112页 |
5.4 无过渡金属催化吲哚啉酮衍生物的合成 | 第112-127页 |
5.5 实验结果讨论 | 第127-128页 |
5.6 反应机理 | 第128-129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129-130页 |
结论 | 第130-1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2-142页 |
致谢 | 第142-144页 |
附录A 结构式索引 | 第144-153页 |
附录B 示意图索引 | 第153-157页 |
附录C 表格索引 | 第157-158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