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| 第10页 |
1.1.2 互联网支付的兴起 | 第10-11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2-19页 |
1.2.1 商业模式 | 第12-14页 |
1.2.2 互联网支付 | 第14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1.3.1 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3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网银业务商业模式的中美比较研究 | 第21-30页 |
2.1 美国网银业务概述 | 第21-22页 |
2.2 美国网银业务商业模式的案例分析——以花旗银行网上银行为例 | 第22-25页 |
2.2.1 花旗银行网上银行的目标客户 | 第22-23页 |
2.2.2 花旗银行网上银行的主营产品或服务 | 第23页 |
2.2.3 花旗银行网上银行的盈利模式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2.4 花旗银行网上银行的经营战略 | 第24-25页 |
2.3 中国网银业务概述 | 第25-27页 |
2.4 中国网银业务商业模式的案例分析——以招商银行网上银行为例 | 第27-29页 |
2.4.1 招商银行网上银行的目标客户 | 第27-28页 |
2.4.2 招商银行网上银行的主营产品和服务 | 第28-29页 |
2.4.3 招商银行网上银行的盈利模式分析 | 第29页 |
2.5 中美网银业务商业模式的异同分析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第三方支付业务商业模式的中美比较研究 | 第30-40页 |
3.1 美国第三方支付业务概述 | 第30页 |
3.2 美国第三方支付业务商业模式的案例分析——以Paypal为例 | 第30-33页 |
3.2.1 PayPal支付流程 | 第31-32页 |
3.2.2 PayPal目标客户 | 第32页 |
3.2.3 PayPal盈利模式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2.4 PayPal合作伙伴计划 | 第33页 |
3.3 中国第三方支付业务主要商业模式的概述 | 第33-34页 |
3.4 中国第三方支付业务商业模式的案例分析——以支付宝为例 | 第34-38页 |
3.4.1 支付宝的目标客户 | 第35-36页 |
3.4.2 支付宝的支付流程 | 第36页 |
3.4.3 支付宝的主营产品或服务 | 第36-37页 |
3.4.4 支付宝的盈利模式分析 | 第37页 |
3.4.5 支付宝及其合作伙伴 | 第37-38页 |
3.5 中美第三方支付业务商业模式的差异分析 | 第38-40页 |
3.5.1 网民意识的差距 | 第38页 |
3.5.2 信用环境的差异 | 第38-39页 |
3.5.3 政策环境的差别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移动支付业务商业模式的中美比较研究 | 第40-47页 |
4.1 美国移动支付业务概述 | 第40-41页 |
4.2 美国移动支付业务商业模式的案例分析——以谷歌钱包为例 | 第41-42页 |
4.2.1 谷歌钱包的支付方式 | 第41页 |
4.2.2 谷歌钱包的主营产品和服务 | 第41-42页 |
4.2.3 谷歌钱包的盈利模式分析 | 第42页 |
4.2.4 谷歌钱包的现存问题 | 第42页 |
4.3 中国移动支付业务主要商业模式的概述 | 第42-43页 |
4.4 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商业模式的案例分析——以中国移动和包为例 | 第43-46页 |
4.4.1 中国移动和包的支付方式 | 第44-45页 |
4.4.2 中国移动和包的主营产品和服务 | 第45页 |
4.4.3 中国移动和包的盈利模式分析 | 第45页 |
4.4.4 中国移动和包的合作伙伴 | 第45-46页 |
4.5 中美移动支付业务商业模式的异同分析 | 第46-47页 |
第五章 中国互联网支付业务未来发展的商业模式建议 | 第47-50页 |
5.1 支付宝钱包的主营产品和服务 | 第48-49页 |
5.2 支付宝钱包的合作伙伴 | 第49-50页 |
第六章 结束语 | 第50-52页 |
6.1 论文总结 | 第50-51页 |
6.2 本文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