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特种结构论文--抗震动结构、防灾结构论文--耐震、隔震、防爆结构论文

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分析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0页
    1.2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3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研究现状第11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近断层地震动特性的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对速度脉冲特性的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速度脉冲识别的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速度脉冲效应对隔震结构影响的现状第15-17页
    1.4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内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主要研究方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主要研究内容第17-18页
2 脉冲型地震动的识别及分解第18-34页
    2.1 概述第18页
    2.2 基于小波分析的脉冲识别方法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小波分析基本理论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基于小波分析的速度脉冲提取第20-23页
    2.3 基于能量的脉冲型地震动识别方法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速度脉冲特征参数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脉冲信号的提取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脉冲的量化识别第26页
    2.4 地震动分量的处理方法第26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小波分解脉冲型地震动的意义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小波分解地震动的原理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基数B—样条小波函数的分解与重构算法第28-32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32-34页
3 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特性比较第34-52页
    3.1 概述第34页
    3.2 速度脉冲产生机理的研究第34-36页
    3.3 本章数据说明第36-38页
    3.4 脉冲型地震动的幅值特性第38页
    3.5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频谱特性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SODF体系的模型参数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加速度反应谱的计算与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速度反应谱的计算与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位移反应谱的计算与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5 能量谱计算与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3.6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能量持时第43-45页
    3.7 近断层脉冲地震动的小波分量及其傅里叶谱第45-49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49-52页
4 隔震结构的建立第52-68页
    4.1 概述第52-53页
    4.2 隔震结构的设计要点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隔震支座的选型和布置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隔震层的验算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罕遇地震下隔震层校核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上部结构设计第56页
    4.3 隔震结构动力分析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单质点基础隔震体系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多质点基础隔震体系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隔震支座滞回模型第61-62页
    4.4 建立计算模型第62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工程概况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上部结构模型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隔震支座的选型和布置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模态分析第64-67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7-68页
5 两类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的地震响应分析第68-86页
    5.1 概述第68页
    5.2 地震动选取原则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地震动选取方法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地震动波的调整第70-71页
    5.3 结构动力分析第71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脉冲影响系数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基底剪力比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层间位移角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楼层加速度第79-81页
    5.4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小波分量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反应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小波分量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反应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小波分量作用下结构的加速度反应第82-83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83-86页
6 结论与展望第86-88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86-87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87-88页
致谢第88-89页
参考文献第89-93页

论文共9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型可绿化类重力式挡墙结构的力学性能及技术研究
下一篇: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斜桩承载变形性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