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2 研究目标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3 国内外研究评述 | 第16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居住证制度与流动人口管理理论基础 | 第18-24页 |
2.1 居住证制度 | 第18页 |
2.2 流动人口管理 | 第18-21页 |
2.2.1 流动人口 | 第18-19页 |
2.2.2 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 | 第19-20页 |
2.2.3 流动人口管理概念与发展历程 | 第20-21页 |
2.3 流动人口流动意愿和落户能力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3.1 流动人口流动意愿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3.2 流动人口落户能力分析 | 第22页 |
2.4 理论基础 | 第22-23页 |
2.4.1 费景汉—拉尼斯模型 | 第22-23页 |
2.4.2 斯塔克新劳动力转移理论 | 第23页 |
2.4.3 推—拉理论模式 | 第2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居住证制度对流动人口的正向激励效应 | 第24-32页 |
3.1 居住证制度的优势 | 第24-25页 |
3.1.1 居住证制度促进了人口融合 | 第24页 |
3.1.2 提高基层政府流动人口的管理效率 | 第24-25页 |
3.1.3 缩小了流动人口与户籍民之间的差别 | 第25页 |
3.1.4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 | 第25页 |
3.2 居住证制度对流动人口的正向激励效应 | 第25-29页 |
3.2.1 为流动人口的子女享受公平教育提供了依据 | 第26-27页 |
3.2.2 有助于促进流动人口的平等就业权利 | 第27页 |
3.2.3 有助于解决流动人口的基本住房问题 | 第27-28页 |
3.2.4 为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提供了支持 | 第28-29页 |
3.2.5 有助于矫正平衡流动人口的偏狭失衡心理 | 第29页 |
3.3 居住证制度对流动人口正向激励效应影响因素 | 第29-31页 |
3.3.1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| 第29-30页 |
3.3.2 流动人口职业与收入的稳定性 | 第30页 |
3.3.3 流动人口的社会心态 | 第30页 |
3.3.4 办理条件与相关费用标准不统一 | 第30-3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4章 居住证制度对流动人口负向激励效应 | 第32-38页 |
4.1 居住证制度对流动人口负向激励效应分析 | 第32-34页 |
4.1.1 居住证的申领条件问题 | 第32-33页 |
4.1.2 社会福利待遇规定过于原则化 | 第33页 |
4.1.3 居住证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不畅 | 第33页 |
4.1.4 中央与地方、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 | 第33-34页 |
4.2 居住证制度对流动人口负向激励效应影响因素 | 第34-37页 |
4.2.1 经济因素制约 | 第34-35页 |
4.2.2 制度因素制约 | 第35-36页 |
4.2.3 流动人口自身能力制约 | 第36-37页 |
4.2.4 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博弈的制约 | 第37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5章 居住证制度促进人口流动发展路径 | 第38-43页 |
5.1 健全和完善居住证制度 | 第38-40页 |
5.1.1 进一步细化居住证制度 | 第38-39页 |
5.1.2 建立居住证制度反馈机制 | 第39页 |
5.1.3 推进居住证类型化发展 | 第39-40页 |
5.2 加强居住证相关配套制度体系建设 | 第40-41页 |
5.2.1 义务教育制度 | 第40页 |
5.2.2 社会保险制度 | 第40-41页 |
5.3 增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| 第41页 |
5.4 提高居住证制度实施的便利性 | 第41-42页 |
5.4.1 解绑居住证制度与公共服务的联系 | 第41-42页 |
5.4.2 简化居住证的办理手续 | 第4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7页 |
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