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汽车生产线发展概况 | 第12-14页 |
1.2.1 汽车生产模式发展历程 | 第12-13页 |
1.2.2 汽车生产线现场控制技术发展历程 | 第13页 |
1.2.3 汽车生产线信息化发展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信息化集成平台总体方案 | 第16-25页 |
2.1 涂装车间信息化平台特点分析 | 第16-20页 |
2.1.1 汽车涂装工艺的主要作用 | 第16页 |
2.1.2 汽车涂装主要工艺流程 | 第16-18页 |
2.1.3 汽车涂装车间职能关系 | 第18-19页 |
2.1.4 汽车涂装生产控制系统特点 | 第19-20页 |
2.2 涂装车间信息化集成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| 第20-23页 |
2.2.1 汽车涂装车间设计要点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2.2 信息化集成平台整体优化方案 | 第21-23页 |
2.3 涂装生产线信息化集成平台关键技术 | 第23-2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涂装车间现场控制层设计与实现 | 第25-47页 |
3.1 现场控制层总体设计 | 第25-26页 |
3.1.1 涂装车间现场控制层的特点分析 | 第25页 |
3.1.2 涂装车间现场控制层设计要点 | 第25-26页 |
3.2 现场控制层控制系统设计 | 第26-28页 |
3.2.1 工业自动化主要控制系统 | 第26-28页 |
3.2.2 现场控制层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| 第28页 |
3.3 涂装车间现场控制层设计 | 第28-36页 |
3.3.1 涂装车间分散布局方案 | 第28-30页 |
3.3.2 现场控制层信息采集方案 | 第30-32页 |
3.3.3 现场控制层信息处理方案 | 第32-35页 |
3.3.4 现场控制层设备连接方案 | 第35-36页 |
3.4 PLC控制系统在涂装车间现场控制层的实现 | 第36-46页 |
3.4.1 PLC系统硬件组态 | 第36-39页 |
3.4.2 面向对象的PLC程序设计 | 第39-42页 |
3.4.3 生产过程信息存储与调用机制 | 第42-44页 |
3.4.4 生产过程互锁信息传递机制 | 第44-4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四章 基于PROFINET的涂装车间通信体系研究与实现 | 第47-62页 |
4.1 涂装车间通信体系总体设计 | 第47-48页 |
4.1.1 涂装车间通信体系特点分析 | 第47页 |
4.1.2 涂装车间通信体系设计要点 | 第47-48页 |
4.2 涂装车间通信体系关键技术 | 第48-52页 |
4.2.1 现场总线技术 | 第48-49页 |
4.2.2 以太网基本结构与数据帧 | 第49页 |
4.2.3 TCP/IP网络协议 | 第49-51页 |
4.2.4 PROFINET技术 | 第51-52页 |
4.2.5 OPC技术 | 第52页 |
4.3 涂装车间通信体系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| 第52-54页 |
4.3.1 通信体系拓扑结构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3.2 涂装车间通信体系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| 第53-54页 |
4.4 涂装车间PROFINET通信体系的实现 | 第54-61页 |
4.4.1 涂装车间网络站点设备选择 | 第54-57页 |
4.4.2 涂装车间通信体系网络组态 | 第57-6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五章 基于ZENON的操作监控层设计与实现 | 第62-75页 |
5.1 操作监控层软件平台设计 | 第62-64页 |
5.1.1 工业组态软件发展现状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1.2 涂装车间操作监控层需求分析 | 第63页 |
5.1.3 ZENON组态软件在涂装车间可行性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2 涂装车间操作监控层系统组态 | 第64-67页 |
5.2.1 Touch Panel分层并行分布系统设计 | 第64-65页 |
5.2.2 PC工作站客户机/服务器方案 | 第65-67页 |
5.3 涂装生产线生产过程信息动态可视化设计 | 第67-73页 |
5.3.1 面向对象的模块化组件体系设计 | 第67-68页 |
5.3.2 操作监控界面窗.结构标准化布局 | 第68-69页 |
5.3.3 涂装车间生产过程逐级可视化设计 | 第69-72页 |
5.3.4 生产过程信息多维角度可视化 | 第72-73页 |
5.4 现场调试 | 第73-7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5-78页 |
6.1 本文工作总结 | 第75-76页 |
6.2 展望 | 第76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2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82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