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工业经济论文--中国工业经济论文--工业部门经济论文

我国国际EPC总承包商联合体伙伴优选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绪论第9-17页
    1.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关于EPC总承包现状的研究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关于国际EPC工程项目的研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关于合作伙伴选择的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研究现状述评第13-14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15-16页
    1.4 本章小节第16-17页
2 基于生态位的国际EPC总承包商现状分析第17-31页
    2.1 生态位理论介绍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生态位理论的发展过程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企业分析中生态位应用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 2.2 生态位主要测量方式说明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生态位宽度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生态位重叠程度第19页
    2.3 生态位对国际承包商市场与EPC承包商分析第19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国际承包市场分析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国际EPC承包商之间的分析第23-28页
    2.4 知名企业实践经验总结第28-29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节第29-31页
3 国际EPC工程总承包商的合作方式及管理流程第31-47页
    3.1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国际联合体集约形式的由来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国际联合体承包的分类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联合体承包的优缺点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国际工程联合承包的流程第34-36页
    3.2 不同形式联合承包的特征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法人型联营体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合伙型联合体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合伙型联合体与其他形式联合体比较第38-39页
    3.3 国际EPC工程各阶段总承包商责任分解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设计阶段的责任分解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采购阶段的责任分解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施工阶段的责任分解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项目试运行阶段的责任分解第43页
    3.4 国际EPC工程合伙型联合体管理流程第43-46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节第46-47页
4 国际EPC工程联合体伙伴选择指标体系构建第47-67页
    4.1 国际EPC工程联合体伙伴选择指标体系设计思路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指标体系构建的视角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联合体伙伴选择体系建立步骤第49页
    4.2 指标体系初步构建第49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合作伙伴选择维度确定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合作伙伴选择指标识别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国际EPC工程联合体伙伴选择初步指标体系第54-59页
    4.3 调查问卷和优化指标第59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问卷发放与数据获取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数据分析与指标优化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国际EPC工程联合体伙伴选择指标体系第64-65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节第65-67页
5 国际EPC工程总承包商联合体伙伴选择研究第67-85页
    5.1 联合体伙伴选择思路分析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联合体伙伴选择意义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联合体伙伴的选择思路第67-68页
    5.2 相关理论基础说明第68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Z-number模糊数原理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PROMETHEE多属性决策方法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模糊推理对PROMETHEE方法优化第71-74页
    5.3 基于Z-number的PROMTHEE合作伙伴决策模型建立第74-77页
    5.4 某项目的案例研究第77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背景介绍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模型的运行结果第78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运行结果分析第82-83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节第83-85页
6 结论与展望第85-87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85-86页
    6.2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86-87页
参考文献第87-95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第95-97页
附录:调查问卷第97-99页
致谢第99页

论文共9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A市天然气管网风险分析与评价
下一篇:广西区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