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8-11页 |
一、研究的背景 | 第8-10页 |
(一) 当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 | 第8-9页 |
(二) 实施主体性教育的需要 | 第9页 |
(三) 适应我国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 | 第9-10页 |
二、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页 |
三、文章的基本框架 | 第10-11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一、国外研究述评 | 第11-13页 |
二、国内研究述评 | 第13-14页 |
三、小结 | 第14-15页 |
第三章 理论基础 | 第15-19页 |
一、概念的界定 | 第15-16页 |
(一) 互动 | 第15页 |
(二) 课堂互动 | 第15页 |
(三) 课堂互动教学模式 | 第15-16页 |
二、哲学理论—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 | 第16页 |
三、心理学理论——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 | 第16-17页 |
四、第二语言习得理论——交互假说理论 | 第17-18页 |
五、学习理论——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| 第18页 |
六、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四章 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| 第19-30页 |
一、互动的教学目标 | 第19-20页 |
(一) 调动学生在课堂互动教学中的积极性,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| 第19页 |
(二)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,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| 第19页 |
(三)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| 第19-20页 |
二、互动的模式结构 | 第20页 |
三、互动的操作序列 | 第20-24页 |
(一) 培养“听说”能力的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操作序列 | 第20-21页 |
(二) 培养“阅读”能力的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操作序列 | 第21-22页 |
(三) 培养“写作”能力的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操作序列 | 第22-24页 |
四、互动的一般原则 | 第24页 |
(一) 学生的需要处互动,了解学生所需所想 | 第24页 |
(二) 学生困惑处互动,引导学生解疑解惑 | 第24页 |
(三) 在营造和谐氛围中互动,变课堂为艺术乐园 | 第24页 |
五、互动的教学策略 | 第24-26页 |
(一) 情境创设策略 | 第25页 |
(二) 人际互动策略 | 第25页 |
(三) 合作学习策略 | 第25-26页 |
六、互动的教学评价 | 第26-29页 |
(一) 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定性的形成性评价方法 | 第26-28页 |
(二) 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定量的终结性评价方法 | 第28-29页 |
七、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五章 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应用的实效性研究 | 第30-50页 |
一、研究问题 | 第30页 |
二、研究对象 | 第30页 |
三、研究方法与过程 | 第30-32页 |
(一) 研究方法 | 第30-31页 |
(二) 研究过程 | 第31-32页 |
四、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| 第32-48页 |
(一) 课堂互动的主要类型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| 第32-34页 |
(二) 课堂互动教学操作序列实践应用的分析与讨论 | 第34-44页 |
(三) 课堂互动观察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| 第44-45页 |
(四) 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| 第45-46页 |
(五) 学生自评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| 第46-47页 |
(六) 英语测试成绩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| 第47-48页 |
五、总结 | 第48-50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50-53页 |
一、结论 | 第50页 |
二、对教学的启示 | 第50-52页 |
(一) 对课堂互动的启示 | 第50-51页 |
(二) 对教师的启示 | 第51-52页 |
三、本研究的不足 | 第52页 |
四、今后的研究方向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附录 | 第57-59页 |
致谢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