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水利工程论文--水资源调2查与水利规划论文--水资源开发论文--水利资源的管理、保护与改造论文

河湖水系连通下郑州市人水关系变化及调控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目录第7-11页
引言第11-13页
1 绪论第13-2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5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5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现状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亟待解决的问题第22-23页
    1.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24-26页
2 研究区概况第26-41页
    2.1 概述第26-28页
    2.2 自然地理概况第28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地形地貌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水文地质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植被覆盖条件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水文气象条件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河流水系第32-35页
    2.3 社会经济概况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人口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经济发展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耕地及农业第38-39页
    2.4 水资源概况第39-41页
3 河湖水系连通下人水关系变化分析第41-51页
    3.1 人水关系的概念及内涵第41页
    3.2 河湖水系连通概念及内涵第41-42页
    3.3 河湖水系连通对人水系统的影响机理第42-43页
    3.4 不同历史时期人水关系第43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秦汉时期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隋元时期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明清时期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新中国成立后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水利改革新时期第46-47页
    3.5 河湖水系连通下郑州市人水关系变化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3.6 河湖水系连通与人水关系之间内在联系认识及启示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河湖水系连通演变与人水关系变化之间的联系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几点启示第49-51页
4 河湖水系连通下人水关系变化量化评估第51-77页
    4.1 河湖水系连通下人水关系变化量化准则第51-52页
    4.2 河湖水系连通下人水关系量化指标体系构建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指标选取方法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人水关系量化指标体系框架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人水关系变化量化评估指标体系第54-56页
    4.3 河湖水系连通下人水关系量化评估方法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人水关系指数概念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单指标定量方法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多指标综合与多准则集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第59-62页
    4.4 河湖水系连通下郑州市 2002-2011 年人水关系量化评估第62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指标体系及研究数据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量化指标子指数计算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权重计算第63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人水关系量化评估结果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评估结果分析第73-77页
5 河湖水系连通下人水关系调控研究第77-90页
    5.1 人水关系调控水系连通方案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初始连通方案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当前连通方案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近期规划连通方案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远期规划连通方案第78-79页
    5.2 调控结果计算与分析第79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水系连通性第79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调控结果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调控结果分析第85-88页
    5.3 对策及建议第88-90页
6 结论和展望第90-93页
    6.1 主要研究结论第90-91页
    6.2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第91页
    6.3 研究展望第91-93页
参考文献第93-98页
附: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8-100页
    1 个人简历第98页
    2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8页
    3 参加的研究课题第98-99页
    4 获得的荣誉奖励第99-100页
致谢第100页

论文共10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钢材微观损伤准则在钢框架极端荷载条件下损伤分析中的应用
下一篇:车辆悬挂系统非线性振动特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