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麦冬概述 | 第12页 |
1.2 麦冬的主要化学成分 | 第12-14页 |
1.2.1 甾体皂苷类 | 第12-13页 |
1.2.2 高异黄酮类 | 第13页 |
1.2.3 多糖类成分 | 第13页 |
1.2.4 其他成分 | 第13-14页 |
1.3 麦冬的药理作用 | 第14-15页 |
1.3.1 抗心肌缺血作用 | 第14页 |
1.3.2 抗心律失常作用 | 第14页 |
1.3.3 降血糖作用 | 第14页 |
1.3.4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| 第14-15页 |
1.3.5 耐缺氧作用 | 第15页 |
1.4 多糖概述 | 第15-19页 |
1.4.1 多糖的提取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4.2 多糖的分离、纯化 | 第17-18页 |
1.4.3 多糖的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| 第18页 |
1.4.4 多糖的结构分析与鉴定 | 第18-19页 |
1.5 自由基与自由基损伤 | 第19-20页 |
1.6 立项依据与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1.6.1 立项依据 | 第20页 |
1.6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麦冬多糖的修饰以及空间结构的测定 | 第22-32页 |
2.1 实验材料、试剂与仪器 | 第22-23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2.1 麦冬多糖提取 | 第23页 |
2.2.2 麦冬多糖的修饰 | 第23-24页 |
2.2.3 麦冬多糖的光谱表征 | 第24页 |
2.2.4 刚果红实验 | 第24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30页 |
2.3.1 红外光谱检测 | 第24-29页 |
2.3.2 刚果红实验结果 | 第29-30页 |
2.4 结论 | 第30-32页 |
第3章 麦冬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| 第32-40页 |
3.1 实验材料、试剂与仪器 | 第32-33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33-34页 |
3.2.1 总还原力的测定 | 第33页 |
3.2.2 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 | 第33-34页 |
3.2.3 体外清除羟自由基的作用 | 第34页 |
3.2.4 体外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 | 第34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9页 |
3.3.1 总还原力测定 | 第34-35页 |
3.3.2 体外清除DPPH自由基 | 第35-37页 |
3.3.3 体外清除羟自由基 | 第37-38页 |
3.3.4 体外清除超氧阴离子 | 第38-39页 |
3.4 结论 | 第39-40页 |
第4章 麦冬多糖粘度的测定 | 第40-46页 |
4.1 实验材料、试剂与仪器 | 第40页 |
4.1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40页 |
4.2.2 实验仪器 | 第40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40-41页 |
4.2.1 麦冬多糖的提取 | 第40-41页 |
4.2.2 麦冬多糖溶液粘度的测定 | 第41页 |
4.2.3 增比粘度的测量 | 第41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3页 |
4.3.1 不同浓度对麦冬多糖粘度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4.3.2 不同温度对麦冬多糖粘度的影响 | 第42页 |
4.3.3 不同金属盐离子浓度(钠、钾、钙)对麦冬多糖粘度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4.4 结论 | 第43-46页 |
第5章 碱处理麦冬多糖的结构表征 | 第46-62页 |
5.1 实验材料、试剂与仪器 | 第46-47页 |
5.1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46-47页 |
5.1.2 实验仪器 | 第47页 |
5.2 实验方法 | 第47-50页 |
5.2.1 多糖的提取 | 第47页 |
5.2.2 麦冬多糖的碱处理及纯化 | 第47-48页 |
5.2.3 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| 第48页 |
5.2.4 单糖组成分析 | 第48-49页 |
5.2.5 红外光谱检测 | 第49页 |
5.2.6 高碘酸氧化与Smith降解 | 第49页 |
5.2.7 甲基化分析 | 第49-50页 |
5.2.8 核磁共振分析 | 第50页 |
5.2.9 AFM观测 | 第50页 |
5.2.10 SEM观测 | 第50页 |
5.2.11 刚果红实验 | 第50页 |
5.3 实验结果 | 第50-59页 |
5.3.1 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果 | 第50-51页 |
5.3.2 纯度鉴定与分子量测定 | 第51-52页 |
5.3.3 单糖组成分析 | 第52-53页 |
5.3.4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3.5 高碘酸氧化与Smith降解 | 第54-55页 |
5.3.6 核磁共振分析 | 第55-57页 |
5.3.7 甲基化分析 | 第57页 |
5.3.8 刚果红实验 | 第57-58页 |
5.3.9 原子力实验 | 第58页 |
5.3.10 扫描电镜实验 | 第58-59页 |
5.4 结论 | 第59-62页 |
第6章 总结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