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疆阿克苏地区非遗旅游感知研究--基于传承人和游客视角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7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8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9-18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9-13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1.3.3 文献评述 | 第16-18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5 研究技术路线图 | 第20页 |
1.6 研究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| 第21-26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1-23页 |
2.1.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遗产旅游 | 第21-22页 |
2.1.2 非遗旅游 | 第22-23页 |
2.1.3 感知 | 第23页 |
2.2 理论基础 | 第23-26页 |
2.2.1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2.2 旅游利益相关者理论 | 第24-25页 |
2.2.3 社区参与与社区增权理论 | 第25页 |
2.2.4 感知理论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新疆阿克苏地区传承人对非遗旅游的感知分析 | 第26-37页 |
3.1 阿克苏地区非遗传承人特征及传承方式界定 | 第26-32页 |
3.1.1 阿克苏地区非遗传承人特征 | 第26-27页 |
3.1.2 传承人的深度访谈 | 第27-29页 |
3.1.3 传承人的传承方式 | 第29-30页 |
3.1.4 后继传承人的传承态度 | 第30-32页 |
3.2 传承人对非遗旅游开发的感知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2.1 传承人对进入非遗景区开发形式的感知 | 第32-34页 |
3.2.2 传承人对非遗传承与发展方式的感知 | 第34页 |
3.2.3 传承人对旅游开发利益诉求的感知 | 第34-3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第4章 新疆阿克苏地区非遗旅游的游客感知分析 | 第37-48页 |
4.1 问卷调查 | 第37-44页 |
4.1.1 数据获取 | 第37-38页 |
4.1.2 数据获取 | 第38-44页 |
4.1.3 问卷调查结论 | 第44页 |
4.2 阿克苏地区非遗旅游ASEB分析游客感知 | 第44-47页 |
4.2.1 ASEB栅格法 | 第44页 |
4.2.2 阿克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感知分析 | 第44-47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5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48-53页 |
5.1 结论 | 第48-49页 |
5.1.1 非遗传承人后继无人 | 第48页 |
5.1.2 游客与传承人无信息沟通桥梁 | 第48-49页 |
5.1.3 游客体验感与参与性缺乏 | 第49页 |
5.2 建议 | 第49-53页 |
5.2.1 传承人技术入股非遗旅游开发 | 第49-50页 |
5.2.2 全域体验非遗旅游开发 | 第50-51页 |
5.2.3 旅游纪念品嵌入非遗旅游产品开发 | 第51-52页 |
5.2.4 非遗旅游开发的实施保障 | 第52-53页 |
附录 | 第53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