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走的轨迹,生存的隐喻--余华小说的“成长模式”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7页 |
第一节 余华研究述评 | 第12-23页 |
一. 第一阶段:1988年至1995年 | 第12-15页 |
二. 第二阶段:1996年至2004年 | 第15-19页 |
三. 第三阶段:2005年至今 | 第19-23页 |
第二节 从“成长模式”的角度解读余华 | 第23-27页 |
一. 选题意义 | 第23-24页 |
二.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| 第24-25页 |
三. 创新价值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出门,远行,回归:行走的轨迹 | 第27-41页 |
第一节 离家出门:开启成长之路 | 第27-30页 |
一. “出门”的两种方式 | 第28-29页 |
二. 不安定的漂泊感 | 第29-30页 |
第二节 远行路上:悲惨的成长经历 | 第30-34页 |
一. 现实的血腥和暴力 | 第31页 |
二. 情感的缺失和淡漠 | 第31-32页 |
三. 内心对成长的恐惧 | 第32-34页 |
第三节 回归情结:渴望却无法找到归宿 | 第34-41页 |
一. 回归内心的可能性 | 第34-35页 |
二. 乐观:缓解的方式 | 第35-36页 |
三. 继续漂泊的必然性 | 第36-37页 |
四. 死亡:无力的回归 | 第37-38页 |
五. 超越死亡:死无葬身之地 | 第38-41页 |
第三章 线形成长:被动的生存隐喻 | 第41-58页 |
第一节 被动的人生旅程 | 第41-49页 |
一. 偏执的行走:从悲苦到荒诞 | 第41-46页 |
二. 生存的隐喻:人生通往何处 | 第46-49页 |
第二节 小说与现实之间 | 第49-58页 |
一. 对立叙述:余华书写现实的态度 | 第49-53页 |
二. 何谓“先锋”:无限逼近现实的努力 | 第53-58页 |
余论:发现成长解读的意义 | 第58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8-69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