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目录 | 第9-12页 |
表索引 | 第12-13页 |
图索引 | 第13-15页 |
1. 绪论 | 第15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5-17页 |
1.1.1 土地制度改革使土地交易市场化 | 第15页 |
1.1.2 住房制度改革使开发商成为住房建设的主体 | 第15-16页 |
1.1.3 住宅区位研究的必要性 | 第16页 |
1.1.4 开发商视角研究住宅区位的重要性 | 第16-17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1.4 基本概念界定 | 第20-21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21-24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5.2 技术路线 | 第22-24页 |
1.6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| 第24-25页 |
2.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25-37页 |
2.1 关于区位选择偏好的研究综述 | 第25-26页 |
2.2 关于开发商的研究综述 | 第26-35页 |
2.2.1 开发商区位选择的研究综述 | 第26-29页 |
2.2.2 开发商博弈行为的研究综述 | 第29-30页 |
2.2.3 行为经济学视角的开发商研究综述 | 第30-32页 |
2.2.4 开发商异质性的研究综述 | 第32-35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3. 开发商区位选择决策的理论分析 | 第37-47页 |
3.1 完全理性与理性决策 | 第37-39页 |
3.1.1 信息确定下的决策 | 第37-38页 |
3.1.2 信息不确定性下的决策 | 第38-39页 |
3.2 有限理性与非理性决策 | 第39-45页 |
3.2.1 风险偏好、风险容忍度与效用曲线 | 第40-41页 |
3.2.2 前景理论 | 第41-4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4. 研究区域与问卷设计 | 第47-61页 |
4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47-53页 |
4.1.1 研究区域简介 | 第47-48页 |
4.1.2 基于杭州发展轨迹的住宅用地区位划分 | 第48-50页 |
4.1.3 杭州城市化和郊区化阶段 | 第50-53页 |
4.2 调查问卷的设计 | 第53-56页 |
4.2.1 调查目的 | 第53页 |
4.2.2 调查问卷的题目设置 | 第53-55页 |
4.2.3 调查问卷中相关概念界定 | 第55-56页 |
4.3 调查过程和样本概况 | 第56-58页 |
4.3.1 调查过程 | 第56页 |
4.3.2 样本概况 | 第56-58页 |
4.4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| 第58-61页 |
5. 开发商的区位选择偏好研究 | 第61-77页 |
5.1 开发商对3个区位收益和风险的判断 | 第61-62页 |
5.2 无参照点情况下开发商的效用曲线 | 第62-69页 |
5.2.1 开发商偏好与区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| 第62-65页 |
5.2.2 绘制3个区位的开发商效用曲线 | 第65-69页 |
5.3 统一参照点情况下开发商的效用曲线 | 第69-72页 |
5.3.1 开发商偏好与区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| 第69-70页 |
5.3.2 绘制3个区位的开发商效用曲线 | 第70-72页 |
5.4 开发商对3个区位参照点的判断 | 第72页 |
5.5 开发商的最低收益要求和最高风险容忍度 | 第72-75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6. 不同规模开发商的区位选择偏好研究 | 第77-97页 |
6.1 不同规模开发商可能存在的差异分析 | 第77-79页 |
6.2 开发商规模等级划分 | 第79-81页 |
6.3 不同规模开发商的区位选择偏好研究 | 第81-94页 |
6.3.1 不同规模开发商对3个区位收益与风险的判断 | 第81-82页 |
6.3.2 无参照点情况下不同规模开发商的效用曲线 | 第82-87页 |
6.3.3 统一参照点情况下不同规模开发商效用曲线 | 第87-91页 |
6.3.4 不同规模开发商对3个区位参照点的判断 | 第91-92页 |
6.3.5 不同规模开发商最低收益要求和最高风险容忍度 | 第92-94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94-97页 |
7. 结论与讨论 | 第97-101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97-99页 |
7.2 研究不足 | 第99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07页 |
附录:开发商城市住宅用地区位选择偏好调查问卷 | 第107-117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