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绪论 | 第12-23页 |
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释义 | 第12-16页 |
第二节 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| 第18-23页 |
第一章 米芾书法在南宋的流传情况 | 第23-33页 |
第一节 米芾墨迹的记载 | 第23-28页 |
第二节 米芾碑刻的梳理 | 第28-33页 |
第二章 南宋对米芾书学思想的接受 | 第33-45页 |
第一节 米芾的“趣”论书学观 | 第33-38页 |
第二节 崇晋抑唐:赵构的米芾‘趣’论接受观 | 第38-41页 |
第三节 以唐为主:朱熹对米芾“趣”论接受转变 | 第41-43页 |
第四节 由唐入晋:赵孟坚对米芾的“趣”论接受观 | 第43-45页 |
第三章 南宋对米芾书法作品的接受 | 第45-53页 |
第一节 斜努之笔:米友仁的“笔法”接受 | 第45-47页 |
第二节 旭颠转折:王升书法的“转折”接受 | 第47-48页 |
第三节 笔力清劲:张孝祥书法的“笔力”接受 | 第48-50页 |
第四节 遒劲可观:范成大书法的“笔势”接受 | 第50-51页 |
第五节 圆熟俏丽:吴琚书法的“韵味”接受 | 第51-53页 |
第四章 从米芾的“晋唐”学习论及对南宋的影响 | 第53-70页 |
第一节 从米芾的“仿”古论及南宋的“仿”古特殊性 | 第53-55页 |
第二节 从米芾的“临”古到南宋对晋唐书法的选择 | 第55-60页 |
第三节 从米芾的“摹”古论及南宋对“摹”品的收藏 | 第60-64页 |
第四节 从米芾的“作伪”探析南宋“作伪”的原因 | 第64-66页 |
第五节 从米临《兰亭》真伪论及南宋的“兰亭”书学观 | 第66-70页 |
第五章 南宋刻帖中的米芾书法接受 | 第70-88页 |
第一节 传世最完整者:南宋《宝晋斋法帖》的接受评述 | 第70-74页 |
第二节 摹刻极精工者:南宋《群玉堂帖》的接受评述 | 第74-76页 |
第三节 流传版本最多者:南宋《英光堂帖》的接受评述 | 第76-82页 |
第四节 南宋其他米芾刻帖的接受评述 | 第82-84页 |
第五节 南宋刻帖者心中的米芾书体地位考量 | 第84-88页 |
结论 | 第88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97页 |
附录 | 第97-98页 |
致谢 | 第98-9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| 第99-100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