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技术侦查证据之证据能力
内容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一、 技术侦查证据的概述 | 第12-20页 |
(一) 技术侦查的内涵界定 | 第12-15页 |
1. 技术侦查措施的内涵 | 第12-13页 |
2. 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 | 第13-14页 |
3. 技术侦查措施的特点 | 第14-15页 |
(二) 技术侦查证据的立法及解读 | 第15-20页 |
1. 技术侦查证据的立法现状 | 第15-16页 |
2. 采用技术侦查证据应遵守的原则 | 第16-20页 |
二、 技术侦查证据证据能力分析 | 第20-28页 |
(一) 证据能力的判断标准 | 第20-21页 |
(二) 技术侦查证据的合法性分析 | 第21-25页 |
(三) 技术侦查证据的相关性分析 | 第25-28页 |
三、 我国技术侦查证据证据能力的现状考察 | 第28-38页 |
(一) 技术侦查证据使用的现状 | 第28-31页 |
1. 实践中常以“转化”方式使用技术侦查证据 | 第28-31页 |
2. 技术侦查证据的直接使用方式 | 第31页 |
(二) 技术侦查证据证据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5页 |
1. 技术侦查立法中存在不足之处 | 第31-33页 |
2. 技术侦查证据直接采纳与公开质证的冲突 | 第33-35页 |
(三) 技术侦查证据证据能力问题形成原因 | 第35-38页 |
1. 奉行技术侦查神秘主义 | 第35-36页 |
2. 深受重实体轻程序思想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 过于强调权力本位 | 第37-38页 |
四、 构建技术侦查证据证据能力的认定规则 | 第38-52页 |
(一) 技术侦查证据证据能力认定的指导思想 | 第38-40页 |
(二) 完善技术侦查证据获取的相关立法 | 第40-46页 |
1. 立法模式的选择 | 第40-41页 |
2. 技术侦查证据获取应遵守的原则 | 第41-42页 |
3. 规范技术侦查的相关立法 | 第42-46页 |
(三) 技术侦查证据质证的法律构想 | 第46-52页 |
1. 质证方式的选择 | 第47页 |
2. 完善技术侦查证据质证的配套制度 | 第47-52页 |
结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附件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