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引言 | 第7-15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、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7-12页 |
第二节 研究内容、研究方法与结果 | 第12-15页 |
第一章 《仲景归真》概况与初步整理 | 第15-22页 |
第一节 作者概况 | 第15页 |
第二节 版本情况 | 第15-16页 |
一、现存版本 | 第16页 |
二、收集情况 | 第16页 |
第三节 《仲景归真》体例特点 | 第16-19页 |
一、《仲景归真》概貌 | 第16-17页 |
二、《仲景归真》体例特点 | 第17-19页 |
第四节 整理方法和体例 | 第19-22页 |
一、版本选择 | 第19页 |
二、校勘 | 第19-20页 |
三、标点与注释 | 第20-21页 |
四、编排情况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陈焕堂学术思想 | 第22-55页 |
第一节 陈焕堂的学术特点 | 第22-43页 |
一、倡回归《伤寒论》 | 第22-23页 |
二、论《伤寒论》发展《内经》 | 第23-28页 |
三、为《伤寒论》方辩护 | 第28-30页 |
四、论伤寒病不分南北、不拘四季 | 第30-32页 |
五、论伤寒病之风寒分立 | 第32-33页 |
六、论伤寒传经 | 第33-35页 |
七、论伤寒治法 | 第35-39页 |
八、论《伤寒论》方的效量关系 | 第39-42页 |
九、论《伤寒论》包含温病、暑病的治法方药 | 第42页 |
十、为《伤寒论》方、症作诠释 | 第42-43页 |
第二节 陈焕堂对陶节庵、张景岳伤寒学说的批判 | 第43-55页 |
一、陈焕堂对陶节庵《伤寒六书》的批判 | 第43-50页 |
二、陈焕堂对张景岳论治伤寒的批判 | 第50-55页 |
第三章 陈焕堂对岭南医学的贡献 | 第55-61页 |
第一节 辩明南方有伤寒病 | 第55-56页 |
一、南方有伤寒病 | 第55-56页 |
二、探讨“南方无伤寒病”说的原因 | 第56页 |
第二节 辩明南方议症不可拘泥季节之寒热 | 第56-57页 |
一、风寒温暑不拘四季 | 第56-57页 |
二、凉散流弊 | 第57页 |
第三节 辩明南方用药原则是“内伤宜少、宜缓,外感宜多、宜速” | 第57页 |
一、内伤用药宜少,外感用药宜多 | 第57页 |
二、剂量兹事体大 | 第57页 |
第四节 辩明南方可用《伤寒论》方 | 第57-58页 |
一、辩驳“南方无伤寒病”、“惟独冬季才有伤寒病”、“《伤寒论》剂量过重” | 第58页 |
二、辩驳“古方今病不相能”说 | 第58页 |
三、论述《伤寒论》方症的原理 | 第58页 |
四、后世错误治法如凉散、滋补的流弊 | 第58页 |
第五节 论南方可用重剂温热药与重剂寒凉药 | 第58-61页 |
结语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5页 |
附录 | 第65-76页 |
附录1 《仲景归真》点校本(节选) | 第65-72页 |
附录2 《仲景归真》光华堂刻本与四美堂刻本部分图片 | 第72-76页 |
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