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37页 |
1.1 引言 | 第11-12页 |
1.2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| 第12-13页 |
1.3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| 第13-17页 |
1.3.1 水提法 | 第13页 |
1.3.2 有机溶剂提取法 | 第13-14页 |
1.3.3 微波提取法 | 第14-15页 |
1.3.4 超声波提取法 | 第15页 |
1.3.5 酶提取法 | 第15-16页 |
1.3.6 超临界萃取法 | 第16-17页 |
1.4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| 第17-20页 |
1.4.1 抗癌抗肿瘤活性 | 第17页 |
1.4.2 抗氧化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| 第17-18页 |
1.4.3 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| 第18-19页 |
1.4.4 抗炎及抗免疫作用 | 第19页 |
1.4.5 抗心血管疾病 | 第19-20页 |
1.4.6 抗衰老作用 | 第20页 |
1.5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| 第20-22页 |
1.5.1 黄酮类化合物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| 第21页 |
1.5.2 黄酮类化合物在化妆品方面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1.5.3 黄酮类化合物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| 第22页 |
1.5.4 黄酮类化合物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| 第22页 |
1.6 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| 第22-27页 |
1.6.1 查尔酮路线 | 第23-25页 |
1.6.2 催化羰基化路线 | 第25页 |
1.6.3 丙二酮路线 | 第25-26页 |
1.6.4 芳基丙炔酸路线 | 第26-27页 |
1.6.5 其他合成路线 | 第27页 |
1.7 本课题研究思路 | 第27-2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8-37页 |
第二章 新型黄酮类化合物的设计、合成研究 | 第37-53页 |
2.1 新型黄酮类化合物的设计 | 第37-38页 |
2.2 新型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| 第38-49页 |
2.2.1 合成路线 | 第41页 |
2.2.2 实验部分 | 第41-49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第三章 黄酮类衍生物的生理活性研究 | 第53-77页 |
3.1 活性研究方法 | 第53-57页 |
3.1.1 Ellman 法测试胆碱酯酶抑制作用 | 第53-54页 |
3.1.2 抑制剂对 AChE 的动力学研究 | 第54-55页 |
3.1.3 分子对接方法研究化合物与胆碱酯酶的相互作用 | 第55-56页 |
3.1.4 Th-T 荧光分析法测试 A 的抑制活性 | 第56-57页 |
3.1.5 ORAC 法测定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| 第57页 |
3.1.6 MTT 法细胞毒性测试 | 第57页 |
3.2 活性测试实验部分 | 第57-61页 |
3.2.1 仪器与试剂 | 第57-58页 |
3.2.2 实验方法 | 第58-61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1-73页 |
3.3.1 化合物对 AChE 和 BChE 的抑制活性研究 | 第61-63页 |
3.3.2 化合物对 AChE 动力学研究 | 第63-64页 |
3.3.3 分子对接方法对黄酮类化合物与胆碱酯酶相互作用研究 | 第64-70页 |
3.3.4 化合物对 A 自聚集的抑制活性 | 第70-71页 |
3.3.5 化合物抗氧化作用研究 | 第71页 |
3.3.6 MTT 法测试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 | 第71-7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7页 |
附录 化合物~1H NMR、~(13)C NMR 图谱 | 第77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工作 | 第97-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