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1 绪论 | 第10-14页 |
| 1.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| 1.2 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0-12页 |
| 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| 1.4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2-14页 |
| 2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与《牡丹亭》可比性阐述 | 第14-21页 |
| 2.1 类同性 | 第14-18页 |
| 2.1.1 文学背景 | 第15-16页 |
| 2.1.2 创作主题 | 第16-18页 |
| 2.2 异质性 | 第18-21页 |
| 2.2.1 “情越理”冲突的表现方式 | 第18-20页 |
| 2.2.2 “情越理”冲突的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3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与《牡丹亭》“情越理”的异同比较 | 第21-38页 |
| 3.1 题材流变的真实与梦幻 | 第21-23页 |
| 3.2 结构安排的顺其自然与出其不意 | 第23-24页 |
| 3.3 情节设置的偶然与必然 | 第24-26页 |
| 3.4 主题展现的热情奔放与沉郁含蓄 | 第26-28页 |
| 3.5 意象选用的直白强劲与隐晦温婉 | 第28-30页 |
| 3.6 人物塑造的刚烈冲动与柔和冷静 | 第30-34页 |
| 3.7 语言表达的热情外扬与委婉内秀 | 第34-38页 |
| 4 中西悲剧中“情越理”冲突异同的文化探源 | 第38-49页 |
| 4.1 两难处境与忠孝理念:伦理规范的殊异 | 第38-40页 |
| 4.2 表达人文理想与批判社会现实:人文主义思想的殊异 | 第40-42页 |
| 4.3 仁爱与情至:文学思想的殊异 | 第42-44页 |
| 4.4 异教精神与儒道思想:宗教和哲学思想的殊异 | 第44-45页 |
| 4.5 新旧交锋与封建专制:时代环境的殊异 | 第45-47页 |
| 4.6 怜悯恐惧与悲伤哀怨:悲剧审美风格的殊异 | 第47-49页 |
| 5 结论 | 第49-5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| 附录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3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