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2.1 能源效率评价指标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2 能源效率测算方法的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3 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| 第15-16页 |
1.4 论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 | 第17-31页 |
2.1 DEA 模型 | 第17-22页 |
2.1.1 传统 DEA 模型 | 第17-20页 |
2.1.2 悲观 DEA 模型 | 第20-22页 |
2.1.3 双前沿面 DEA 模型(DFDEA) | 第22页 |
2.2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 | 第22-27页 |
2.2.1 Malmquist 指数概述 | 第22-24页 |
2.2.2 基于传统 DEA 模型的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 | 第24-25页 |
2.2.3 基于悲观 DEA 模型的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 | 第25-26页 |
2.2.4 基于 DFDEA 模型的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 | 第26-27页 |
2.3 空间计量模型 | 第27-31页 |
2.3.1 空间效应 | 第27页 |
2.3.2 空间权重矩阵 | 第27-28页 |
2.3.3 空间计量模型分类 | 第28-29页 |
2.3.4 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与相关性检验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基于 DFDEA 模型的福建省全要素能源效率实证分析 | 第31-42页 |
3.1 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方法 | 第31-33页 |
3.1.1 能源效率的定义 | 第31-32页 |
3.1.2 基于双前沿面 DEA 模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方法 | 第32-33页 |
3.2 福建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算 | 第33-36页 |
3.2.1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与数据处理 | 第33-34页 |
3.2.2 福建省乐观能源效率和悲观能源效率的测算 | 第34-36页 |
3.2.3 福建省各市综合能源效率的测算及排序 | 第36页 |
3.3 福建省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| 第36-40页 |
3.3.1 福建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基本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.2 福建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3.3 福建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性分析 | 第39-40页 |
3.4 小结 | 第40-42页 |
第4章 基于DFDEA-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福建省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分解研究 | 第42-51页 |
4.1 福建省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的测算及分解 | 第42-43页 |
4.2 福建省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及其分解的地区差异分析 | 第43-44页 |
4.3 福建省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及其分解的变化趋势分析 | 第44-49页 |
4.4 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5章 福建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1-59页 |
5.1 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选取 | 第51-52页 |
5.2 福建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| 第52-53页 |
5.2.1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| 第52-53页 |
5.2.2 空间相关性分析 | 第53页 |
5.3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定与识别 | 第53-56页 |
5.3.1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定 | 第53-54页 |
5.3.2 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识别与检验 | 第54-56页 |
5.4 实证结果及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5 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59-63页 |
6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59-60页 |
6.2 相关政策建议 | 第60-62页 |
6.3 本文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附录 A 2000-2012 年福建省各市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及其分解 | 第67-71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