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1 轨道交通桥梁抗震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2 RC桥墩配筋水平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2 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基本理论 | 第20-32页 |
2.1 基于性能的概率性抗震设计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2 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 | 第21-25页 |
2.2.1 基于经验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2.2 基于解析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| 第23页 |
2.2.3 理论易损性曲线的建立方法 | 第23-25页 |
2.3 IDA分析方法 | 第25-30页 |
2.3.1 基本原理 | 第25-26页 |
2.3.2 地震动强度指标 | 第26页 |
2.3.3 结构损伤指标 | 第26-28页 |
2.3.4 多地震动记录IDA曲线的统计 | 第28-29页 |
2.3.5 不确定性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4 基于IDA方法的结构易损性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3 基于OpenSEES的城市轨道交通桥梁有限元建模 | 第32-52页 |
3.1 OpenSEES程序介绍 | 第32-34页 |
3.2 工程背景 | 第34-35页 |
3.3 桥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5-48页 |
3.3.1 主梁的模拟 | 第35页 |
3.3.2 支座的模拟 | 第35-36页 |
3.3.3 墩柱非线性的模拟 | 第36-42页 |
3.3.4 桩-土相互作用模拟 | 第42-43页 |
3.3.5 轨道结构和后继结构的模拟 | 第43-48页 |
3.4 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| 第48-5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4 城市轨道交通桥梁的IDA分析 | 第52-84页 |
4.1 地震波的选取 | 第52-57页 |
4.2 桥墩损伤判断准则 | 第57-61页 |
4.2.1 桥墩损伤指标的确定 | 第57-60页 |
4.2.2 桥墩损伤等级划分 | 第60-61页 |
4.3 桥墩IDA分析 | 第61-65页 |
4.3.1 IDA分析结果 | 第61-62页 |
4.3.2 IDA分位曲线 | 第62-65页 |
4.4 配筋对桥墩损伤特性的影响 | 第65-82页 |
4.4.1 不同配筋水平下桥墩截面的弯矩-曲率特性分析 | 第65-67页 |
4.4.2 纵筋直径对桥墩损伤特性的影响 | 第67-70页 |
4.4.3 纵筋数量对桥墩损伤特性的影响 | 第70-72页 |
4.4.4 配筋率一定时纵筋组合形式对桥墩损伤特性的影响 | 第72-79页 |
4.4.5 箍筋间距对桥墩损伤特性的影响 | 第79-8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5 基于IDA的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地震易损性研究 | 第84-104页 |
5.1 原桥模型易损性分析 | 第84-86页 |
5.2 纵筋直径对桥墩易损性的影响 | 第86-89页 |
5.3 纵筋数量对桥墩易损性的影响 | 第89-92页 |
5.4 配筋率一定时纵筋组合形式对桥墩易损性的影响 | 第92-98页 |
5.4.1 配筋率0.704% | 第92-95页 |
5.4.2 配筋率0.621% | 第95-98页 |
5.5 箍筋间距对桥墩易损性的影响 | 第98-101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01-104页 |
6 结论及展望 | 第104-106页 |
6.1 结论 | 第104-105页 |
6.2 展望 | 第105-10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6-110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0-114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