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DNA 结构与性质 | 第12-13页 |
1.1.1 DNA 结构 | 第12-13页 |
1.1.2 DNA 理化性质 | 第13页 |
1.2 粘土矿物简介 | 第13-17页 |
1.2.1 粘土矿物结构 | 第13-14页 |
1.2.2 理化性质 | 第14-15页 |
1.2.3 粘土矿物改性 | 第15-17页 |
1.3 粘土矿物与 DNA 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.1 粘土矿物对 DNA 的吸附与插层 | 第17-18页 |
1.3.2 DNA-粘土矿物复合物 | 第18页 |
1.4 DNA 的危害来源 | 第18-19页 |
1.4.1 重金属危害 | 第18-19页 |
1.4.2 酶与 DNA | 第19页 |
1.5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| 第19-23页 |
1.5.1 研究目的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5.2 研究路线 | 第20-23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、设备及实验方法 | 第23-33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3-26页 |
2.1.1 粘土矿物材料 | 第23-26页 |
2.1.3 DNA 样品 | 第26页 |
2.2 试验的主要试剂及设备 | 第26-28页 |
2.3 实验分析方法 | 第28-31页 |
2.3.1 比表面积分析 | 第28页 |
2.3.2 X 射线衍射分析 | 第28页 |
2.3.3 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3.4 扫描电镜 | 第29页 |
2.3.5 Zeta 电位 | 第29页 |
2.3.6 紫外分光光度法 | 第29-30页 |
2.3.7 电化学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3.8 圆二色 CD 光谱分析 | 第31页 |
2.3.9 凝胶电泳技术 | 第31页 |
2.4 数据分析模型 | 第31-33页 |
2.4.1 吸附等温模型 | 第31-32页 |
2.4.2 动力学模型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粘土矿物的改性与表征 | 第33-38页 |
3.1 制备方法 | 第33页 |
3.2 改性后粘土矿物表征 | 第33-36页 |
3.2.1 结构 XRD 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2.2 FTIR 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2.3 Zeta 电位分析 | 第35页 |
3.2.4 SEM | 第35-36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改性前后粘土矿物对 DNA 的固定研究 | 第38-51页 |
4.1 引言 | 第38页 |
4.2 改性前后粘土矿物对 DNA 的吸附解吸实验方法 | 第38-39页 |
4.3 分析方法 | 第39页 |
4.4 粘土矿物对 DNA 的吸附结果与讨论 | 第39-48页 |
4.4.1 初始浓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及吸附等温线分析 | 第39-41页 |
4.4.2 吸附剂用量对 DNA 吸附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4.4.3 pH 对吸附的影响 | 第42页 |
4.4.4 时间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分析 | 第42-44页 |
4.4.5 阳离子对 DNA 吸附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4.4.6 阴离子浓度对 DNA 吸附的影响 | 第45页 |
4.4.7 DNA 插层后 XRD、FTIR | 第45-46页 |
4.4.8 DNA 解吸性能研究 | 第46-47页 |
4.4.9 吸附机理 | 第47-48页 |
4.4.10 插层机理 | 第4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8-51页 |
第五章 粘土矿物对 DNA 保护机理及特性研究 | 第51-59页 |
5.1 重金属及酶作用 | 第51-52页 |
5.1.1 重金属接触实验 | 第51-52页 |
5.1.2 酶处理实验 | 第52页 |
5.2 检测手段 | 第52-57页 |
5.2.1 紫外光谱 | 第52-54页 |
5.2.2 电化学 | 第54-55页 |
5.2.3 凝胶电泳 | 第55-56页 |
5.2.4 圆二色 CD | 第56-57页 |
5.3 保护机理 | 第57-58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4页 |
1 结论 | 第59-61页 |
2 论文创新点 | 第61-62页 |
3 展望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附件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