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、特性与危害 | 第10-11页 |
1.1.1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 | 第10页 |
1.1.2 垃圾渗滤液的特性与危害 | 第10-11页 |
1.2 垃圾渗滤液中重金属来源 | 第11页 |
1.3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| 第11-12页 |
1.4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| 第12-15页 |
1.4.1 化学法 | 第12-13页 |
1.4.2 物理化学法 | 第13-14页 |
1.4.3 生物法 | 第14-15页 |
1.5 国内外垃圾渗滤液中重金属处理方法综述 | 第15-16页 |
1.5.1 吸附法 | 第15页 |
1.5.2 植物修复法 | 第15-16页 |
1.5.3 生物法 | 第16页 |
1.5.4 膜分离技术 | 第16页 |
1.5.5 混凝沉淀法 | 第16页 |
1.6 论文背景、研究内容、方法、步骤、目的与意义 | 第16-19页 |
1.6.1 选题背景 | 第16-17页 |
1.6.2 本论文实验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6.3 本论文实验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6.4 本论文实验研究步骤 | 第18页 |
1.6.5 本论文实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渗滤液重金属处理方法研究 | 第19-30页 |
2.1 渗滤液重金属处理方法选择 | 第19页 |
2.2 膨润土的的组成结构及特性 | 第19-21页 |
2.2.1 膨润土的组成结构 | 第19-20页 |
2.2.2 膨润土的特性 | 第20-21页 |
2.3 膨润土及改性膨润土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21-26页 |
2.3.1 膨润土在含无机物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22页 |
2.3.2 膨润土在含有机物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22-23页 |
2.3.3 改性膨润土在含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| 第23-26页 |
2.4 膨润土改性的必要性及改性方法 | 第26-28页 |
2.4.1 膨润土改性的必要性 | 第26-27页 |
2.4.2 膨润土的改性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5 吸附重金属的影响因素 | 第28-30页 |
2.5.1 吸附剂用量 | 第28页 |
2.5.2 pH 值 | 第28-29页 |
2.5.3 吸附时间 | 第29页 |
2.5.4 吸附温度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实验材料、设备及研究方法 | 第30-38页 |
3.1 实验原水与吸附材料 | 第30-33页 |
3.1.1 实验原水来源与性质 | 第30-32页 |
3.1.2 实验吸附材料 | 第32-33页 |
3.2 实验设备与试剂 | 第33-34页 |
3.2.1 实验设备 | 第33页 |
3.2.2 实验试剂 | 第33-34页 |
3.3 实验设计 | 第34-35页 |
3.4 实验方法 | 第35-36页 |
3.4.1 有机改性膨润土的制备方法 | 第35页 |
3.4.2 实验用膨润土的提纯方法 | 第35页 |
3.4.3 吸附实验方法 | 第35-36页 |
3.5 重金属测定方法 | 第36-37页 |
3.5.1 实验用膨润土预处理方法 | 第36-37页 |
3.5.2 吸附反应后的渗滤液预处理方法 | 第37页 |
3.5.3 重金属浓度的测定方法 | 第37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8页 |
4.1 吸附铬正交实验结果 | 第38-39页 |
4.2 吸附镍正交实验结果 | 第39-40页 |
4.3 影响因素分析 | 第40-44页 |
4.3.1 CTMAB 浓度对实验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4.3.2 吸附剂用量对实验的影响 | 第41页 |
4.3.3 pH 对实验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4.3.4 吸附时间对实验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4.3.5 反应温度对实验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4.4 改性膨润土与膨润土原土对铬和镍的吸附效果比较 | 第44-45页 |
4.4.1 改性前后膨润土对铬和镍的吸附效果 | 第44-45页 |
4.4.2 吸附效果比较 | 第45页 |
4.5 改性膨润土的吸附效果与工程经济性分析 | 第45-47页 |
4.5.1 改性膨润土的吸附效果分析 | 第45-46页 |
4.5.2 改性膨润土的经济性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5.3 工程应用建议 | 第4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结论及建议 | 第48-50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