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乡公共客运的线路运行组织分析与优化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1.1.1 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2 行业发展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6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6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7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第二章 城乡公共客运基本理论与发展现状 | 第20-27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3页 |
2.1.1 城乡客运相关概念 | 第20-22页 |
2.1.2 城乡一体化相关概念 | 第22-23页 |
2.2 城乡公共客运基本情况 | 第23页 |
2.3 城乡公共客运发展现状 | 第23-25页 |
2.4 城乡公共客运经营管理模式 | 第25-2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城乡客流来源及特性分析 | 第27-31页 |
3.1 城乡客流来源 | 第27-28页 |
3.2 城乡客流的一般性特征 | 第28-29页 |
3.3 城乡客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| 第29-30页 |
3.3.1 客流时间分布特性 | 第29-30页 |
3.3.2 客流空间分布特性 | 第3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城乡公共客运线路运行组织分析 | 第31-41页 |
4.1 运行模式 | 第31-35页 |
4.1.1 干线运行组织模式 | 第31-33页 |
4.1.2 支线运行组织模式 | 第33页 |
4.1.3 城乡公共客运与城市公交的衔接模式 | 第33-35页 |
4.2 几种典型的运行线路及其特点 | 第35-40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城乡公共客运线路运行组织优化 | 第41-51页 |
5.1 优化目标与思路 | 第41-42页 |
5.1.1 优化目标 | 第41页 |
5.1.2 运行模式、运行线路和运行参数的关系 | 第41页 |
5.1.3 现有理论的优化思路 | 第41-42页 |
5.1.4 本文的优化思路 | 第42页 |
5.2 优化模型构建 | 第42-49页 |
5.2.1 假设条件 | 第42-43页 |
5.2.2 效用函数 | 第43-45页 |
5.2.3 约束条件分析 | 第45-48页 |
5.2.4 模型整合 | 第48-49页 |
5.3 模型求解方法 | 第49-5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六章 实证分析 | 第51-65页 |
6.1 某县基本情况 | 第51-56页 |
6.1.1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| 第51-52页 |
6.1.2 城乡空间布局 | 第52页 |
6.1.3 交通发展状况 | 第52-55页 |
6.1.4 城乡客运发展状况 | 第55-56页 |
6.2 某县城乡客流分析 | 第56-57页 |
6.2.1 人均出行次数 | 第56页 |
6.2.2 出行方式 | 第56-57页 |
6.2.3 客流的空间分布 | 第57页 |
6.3 线路运行组织优化实证 | 第57-64页 |
6.3.1 线路参数标定 | 第57-59页 |
6.3.2 模型计算与结果分析 | 第59-60页 |
6.3.3 敏感变化分析 | 第60-64页 |
6.3.4 模型检验 | 第64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主要结论 | 第65页 |
创新点 | 第65-66页 |
研究展望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