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山岩裂缝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7-10页 |
前言 | 第10-14页 |
0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页 |
0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0.2.1 火山岩储层裂缝的宏观及微观描述指标 | 第10-11页 |
0.2.2 火山岩裂缝分布特征 | 第11页 |
0.2.3 火山岩裂缝发育主控因素 | 第11-12页 |
0.2.4 徐家围子断陷裂缝形成机理 | 第12页 |
0.3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0.4 技术路线 | 第13-14页 |
第一章 地质背景 | 第14-20页 |
1.1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构造特征 | 第15-18页 |
1.3 储层特征 | 第18-20页 |
1.3.1 岩石学特征 | 第18页 |
1.3.2 岩相类型及特征 | 第18-19页 |
1.3.3 储集空间特征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裂缝发育特征 | 第20-32页 |
2.1 裂缝类型 | 第20-26页 |
2.1.1 按地质成因分类 | 第20-24页 |
2.1.2 按裂缝的开度分类 | 第24页 |
2.1.3 按力学性质分类 | 第24-25页 |
2.1.4 按裂缝的倾角分类 | 第25页 |
2.1.5 按破裂面的形态分类 | 第25-26页 |
2.2 裂缝参数的定量描述 | 第26-32页 |
2.2.1 裂缝的规模 | 第26-27页 |
2.2.2 裂缝的宽度 | 第27-28页 |
2.2.3 裂缝的倾角与走向 | 第28-29页 |
2.2.4 裂缝的力学性质 | 第29-30页 |
2.2.5 裂缝的充填物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裂缝的成因机制与主控因素 | 第32-51页 |
3.1 裂缝的形成期次与形成时间 | 第32-42页 |
3.1.1 原生裂缝的成因 | 第32-37页 |
3.1.2 次生裂缝的成因 | 第37-42页 |
3.2 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 | 第42-51页 |
3.2.1 火山岩相带的控制作用 | 第42-46页 |
3.2.2 构造部位控制裂缝的发育程度 | 第46-49页 |
3.2.3 不同岩性裂缝发育程度不同 | 第49-51页 |
第四章 裂缝分布规律预测 | 第51-61页 |
4.1 裂缝分布规律 | 第51-54页 |
4.1.1 裂缝的走向及发育期次 | 第51-52页 |
4.1.2 裂缝发育程度在纵向上的旋回性 | 第52-53页 |
4.1.3 裂缝类型的平面分布特征 | 第53-54页 |
4.2 储层裂缝分布预测与综合评价 | 第54-61页 |
4.2.1 储层裂缝分布预测的基本原理 | 第54页 |
4.2.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| 第54-56页 |
4.2.3 构造应力数值模拟 | 第56-58页 |
4.2.4 构造裂缝综合评价与预测 | 第58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6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66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详细摘要 | 第68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