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9-14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结构 | 第14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2 研究运输通道与经济带所需的基本理论 | 第16-23页 |
2.1 运输通道与经济带互动关系中涉及的相关理论 | 第16-20页 |
2.1.1 区域经济学 | 第16页 |
2.1.2 增长极理论 | 第16-17页 |
2.1.3 生长轴理论 | 第17页 |
2.1.4 点——轴系统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1.5 协同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1.6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 运输通道和经济带理论 | 第20-23页 |
2.2.1 运输通道的含义及特征 | 第20-21页 |
2.2.2 经济带的含义及特征 | 第21-23页 |
3 运输通道与经济带互动关系的机理分析 | 第23-31页 |
3.1 运输通道对经济带的影响机理 | 第23-26页 |
3.1.1 基础设施束对经济带演变的推动作用 | 第23-24页 |
3.1.2 运输通道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 | 第24-25页 |
3.1.3 运输通道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| 第25页 |
3.1.4 运输通道的通达性改变区位优势格局 | 第25-26页 |
3.1.5 运输通道的可靠性保障经济带可持续发展 | 第26页 |
3.2 经济带对运输通道的影响机理 | 第26-29页 |
3.2.1 经济发展诱发运输通道的形成 | 第26-27页 |
3.2.2 经济带拉动运输通道运量的增长 | 第27页 |
3.2.3 产业升级引导运输通道结构的改变 | 第27-28页 |
3.2.4 多融资渠道推动运输通道的建设 | 第28-29页 |
3.2.5 经济带发展战略指导运输通道的规划 | 第29页 |
3.3 运输通道和经济带的协同机制 | 第29-31页 |
4 运输通道与经济带的耦合评价 | 第31-40页 |
4.1 耦合的基本理论 | 第31-33页 |
4.1.1 国内外对耦合的研究 | 第31页 |
4.1.2 耦合的定义 | 第31-32页 |
4.1.3 耦合的分类 | 第32-33页 |
4.2 耦合度评价模型 | 第33-35页 |
4.2.1 耦合度的定义 | 第33页 |
4.2.2 耦合度计算模型 | 第33-35页 |
4.3 运输通道——经济带系统的耦合解析 | 第35-36页 |
4.4 运输通道——经济带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 | 第36-40页 |
4.4.1 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37页 |
4.4.2 耦合评价指标的分析与选取 | 第37-40页 |
5 京沪运输通道——经济带系统耦合的实证研究 | 第40-48页 |
5.1 京沪运输通道和经济带的基本情况 | 第40-41页 |
5.1.1 京沪运输通道概况 | 第40页 |
5.1.2 京沪经济带概况 | 第40-41页 |
5.2 京沪运输通道——经济带系统的耦合评价 | 第41-48页 |
5.2.1 京沪运输通道——经济带系统的耦合评价指标选取 | 第41-43页 |
5.2.2 京沪运输通道——经济带系统的耦合度测算 | 第43-45页 |
5.2.3 京沪运输通道与经济带的耦合作用评价 | 第45-48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48-50页 |
6.1 本文的主要结论 | 第48页 |
6.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48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