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引言 | 第8-9页 |
| 一、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的界定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| (一) 宅基地退出的界定 | 第9页 |
| (二) 宅基地有偿退出的界定 | 第9页 |
| (三) 构建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意义 | 第9-11页 |
| 二、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| 第11-16页 |
| (一) 构建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必要性 | 第11-13页 |
| 1. 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 | 第11-12页 |
| 2. 有利于化解法律隐患 | 第12页 |
| 3. 有利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| 第12页 |
| 4. 有利于实现土地的财产性功能 | 第12-13页 |
| (二) 构建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可行性 | 第13-16页 |
| 1. 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法律基础 | 第13-14页 |
| 2. 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法理基础 | 第14页 |
| 3. 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政策支持 | 第14-16页 |
| 三、试点地区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模式分析 | 第16-26页 |
| (一) 天津"宅基地换房"模式 | 第16-18页 |
| 1. 天津模式的内涵 | 第16页 |
| 2. 天津模式的运行机制 | 第16-17页 |
| 3. 天津模式的优势 | 第17页 |
| 4. 天津模式存在的问题 | 第17-18页 |
| (二) 重庆"地票"模式 | 第18-20页 |
| 1. 重庆模式的内涵 | 第18页 |
| 2. 重庆模式的运行机制 | 第18-19页 |
| 3. 重庆模式的优势 | 第19页 |
| 4. 重庆模式存在的问题 | 第19-20页 |
| (三) 浙江嘉兴"两分两换"模式 | 第20-22页 |
| 1. 浙江模式的内涵 | 第20-21页 |
| 2. 浙江模式的运行机制 | 第21页 |
| 3. 浙江嘉兴模式的优势 | 第21-22页 |
| 4. 浙江嘉兴模式存在的问题 | 第22页 |
| (四) 上海"中心村"建设模式 | 第22-24页 |
| 1. 上海模式的内涵 | 第22-23页 |
| 2. 上海模式的运行机制 | 第23页 |
| 3. 上海模式的优势 | 第23页 |
| 4. 上海模式存在的问题 | 第23-24页 |
| (五) 典型置换模式比较 | 第24-26页 |
| 四、构建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现实困境 | 第26-28页 |
| (一) 现有法律的限制 | 第26页 |
| (二) 传统因素的影响 | 第26页 |
| (三) 制度因素的影响 | 第26页 |
| (四) 经济因素的影响 | 第26-28页 |
| 五、构建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的建议 | 第28-35页 |
| (一) 明确宅基地有偿退出的主体 | 第28页 |
| (二) 规范宅基地有偿退出的客体 | 第28-29页 |
| (三) 完善退出补偿模式 | 第29-32页 |
| 1. 补偿方式的选择 | 第29页 |
| 2. 补偿范围的确定 | 第29-30页 |
| 3. 补偿标准的制定 | 第30-31页 |
| 4. 补偿资金的来源 | 第31-32页 |
| (四) 完善宅基地退出的程序 | 第32页 |
| 1. 前期工作 | 第32页 |
| 2. 中期工作 | 第32页 |
| 3. 后期工作 | 第32页 |
| (五) 完善监管体系 | 第32-33页 |
| (六) 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| 第33-35页 |
| 1. 改革户籍制度 | 第33页 |
| 2.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| 第33-35页 |
| 结语 | 第35-3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6-39页 |
| 附录 | 第39-40页 |
| 致谢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