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计算机软件论文--程序设计、软件工程论文--程序设计论文

若尔盖高寒湿地环境信息数据库的构建与系统的实现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0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研究进展及现状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湿地研究进展与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环境信息系统研究进展与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1.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-16页
    1.4 研究路线及篇章结构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路线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篇章结构第18-19页
2 研究区概况第19-24页
    2.1 自然地理概况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区位条件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气候水文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地质地貌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植被土壤第21-23页
    2.2 社会经济概况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民族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社会经济第23页
    2.3 湿地沙化现状第23-24页
3 若尔盖高寒湿地环境信息数据库与系统的构架第24-34页
    3.1 空间数据模型的构建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GeoDatabase数据模型概念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GeoDatabase数据模型结构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GeoDatabase数据模型的优势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GeoDatabase数据模型的分类第27-28页
    3.2 基于COM的GIS组件技术第28-29页
    3.3 系统开发模式的选择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基于ArcGIS Engine的系统开发平台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ArcGIS Engine与ArcObjects第31-32页
    3.4 系统结构体系第32-34页
4 若尔盖高寒湿地环境信息数据库的设计第34-58页
    4.1 数据获取第34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数据基础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数据预处理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空间数据第35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非空间数据处理第45-47页
    4.2 若尔盖高寒湿地环境信息数据库设计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数据库设计目标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需求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概念设计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逻辑设计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物理设计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数据库建立方法第50-51页
    4.3 若尔盖高寒湿地环境信息数据库的建立第51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UML模型和Case工具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若尔盖高寒湿地数据库及要素数据集创建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数据库生成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数据库中有效性规则的制定第57-58页
5 若尔盖高寒湿地环境信息系统的设计第58-74页
    5.1 系统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需求分析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可行性分析第58-59页
    5.2 总体设计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系统开发平台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系统结构设计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系统功能设计第61页
    5.3 ArcGIS Engine研发第61-7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创建项目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系统框架搭建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菜单栏功能的实现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在ToolbarControl中工具箱操作第69-7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地图制作第72-74页
6 系统功能的实现第74-89页
    6.1 系统运行主界面第74页
    6.2 系统基本功能第74-8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数据管理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地图的查询第75-7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地图的操作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地图编辑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空间分析功能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专题地图制作第82-8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7 地图保存第86-89页
7 结论第89-92页
    7.1 主要结论第89-90页
    7.2 创新点第90页
    7.3 不足与展望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存在的不足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未来与展望第91-92页
致谢第92-93页
参考文献第93-99页

论文共9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操控员视线跟踪技术研究
下一篇:基于POI和滴滴出行数据的人们打车需求分析--以北京市核心区域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