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保护研究
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3-21页 |
1.1 鸟类群落生态学的研究 | 第13-19页 |
1.1.1 鸟类群落组成与结构 | 第14-15页 |
1.1.2 鸟类群落与栖息地之间的关系 | 第15-16页 |
1.1.3 城市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| 第16-17页 |
1.1.4 生态位与群落集团结构 | 第17-18页 |
1.1.5 我国鸟类群落生态学研究展望 | 第18-19页 |
1.2 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2 研究内容及目的 | 第21-23页 |
2.1 选题依据及背景 | 第21页 |
2.2 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2.3 研究目的 | 第21页 |
2.4 研究意义 | 第21-23页 |
3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3-29页 |
3.1 气候 | 第23页 |
3.2 气温 | 第23-24页 |
3.2.1 气温的时间分布 | 第23页 |
3.2.2 气温的日较差 | 第23页 |
3.2.3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| 第23-24页 |
3.3 光照 | 第24页 |
3.3.1 日照时间及日照百分率 | 第24页 |
3.3.2 总辐射 | 第24页 |
3.4 降水 | 第24-25页 |
3.4.1 降水的地理和季节分布 | 第24页 |
3.4.2 干燥度 | 第24页 |
3.4.3 空气相对湿度和蒸发量 | 第24-25页 |
3.5 水文 | 第25页 |
3.5.1 地表径流 | 第25页 |
3.5.2 地表水资源特征 | 第25页 |
3.6 地质概况 | 第25-27页 |
3.6.1 地层 | 第25页 |
3.6.2 地质构造 | 第25-26页 |
3.6.3 地貌特征 | 第26-27页 |
3.7 生物资源 | 第27-29页 |
3.7.1 植物资源 | 第27页 |
3.7.2 动物资源 | 第27-29页 |
4 研究方法 | 第29-35页 |
4.1 鸟类调查方法 | 第29-30页 |
4.1.1 样线法 | 第29页 |
4.1.2 样点法 | 第29-30页 |
4.2 研究区域设置 | 第30-32页 |
4.2.1 区域生境 | 第30-31页 |
4.2.2 样点、样线设置 | 第31-32页 |
4.3 数据处理方法 | 第32-35页 |
5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48页 |
5.1 鸟类群落组成 | 第35-37页 |
5.1.1 鸟类居留型和区系组成 | 第35-36页 |
5.1.2 鸟类保护类型 | 第36页 |
5.1.3 鸟类优势种 | 第36-37页 |
5.2 鸟类群落多样性 | 第37-40页 |
5.2.1 鸟类科属水平多样性分析 | 第37-38页 |
5.2.2 鸟类物种水平多样性分析 | 第38-39页 |
5.2.3 鸟类群落相似性分析 | 第39-40页 |
5.3 鸟类生态位 | 第40-48页 |
5.3.1 鸟类生态位宽度 | 第40-43页 |
5.3.2 鸟类生态位重叠 | 第43-48页 |
6 影响鸟类生存的问题及其保护对策 | 第48-52页 |
6.1 影响鸟类生存的问题 | 第48-49页 |
6.1.1 水土流失 | 第48页 |
6.1.2 草场退化,虫鼠害猖獗 | 第48页 |
6.1.3 土地沙漠化加剧 | 第48页 |
6.1.4 湿地萎缩 | 第48-49页 |
6.2 影响保护区环境的主要因素 | 第49页 |
6.2.1 牧业生产 | 第49页 |
6.2.2 全球气候变化 | 第49页 |
6.2.3 原始的采金方式 | 第49页 |
6.2.4 冰川退缩、雪线上移 | 第49页 |
6.3 保护对策 | 第49-52页 |
6.3.1 加强草场管理 | 第49-50页 |
6.3.2 加强水土保持建设 | 第50页 |
6.3.3 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力度 | 第50页 |
6.3.4 加强草场虫鼠害防治 | 第50页 |
6.3.5 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和科研体系 | 第50-51页 |
6.3.6 提高牧民文化素质 | 第51页 |
6.3.7 加强制度管理 | 第51-52页 |
7 总结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61页 |
附录一 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 | 第61-64页 |
附录二 科研成果 | 第64-66页 |
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