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縮写词及其英汉对照 | 第7-12页 |
1 前言 | 第12-19页 |
1.1 野生稻概述 | 第12-14页 |
1.1.1 野生稻的种类 | 第12页 |
1.1.2 中国野生稻的分布 | 第12-13页 |
1.1.3 普通野生稻的形态特征 | 第13-14页 |
1.2 普通野生稻在育种上的应用 | 第14-16页 |
1.2.1 常规稻育种 | 第14页 |
1.2.2 杂交育种 | 第14-15页 |
1.2.3 花药培养育种 | 第15-16页 |
1.2.4 转基因育种 | 第16页 |
1.2.5 分子标记定位 | 第16页 |
1.3 水稻育性恢复基因研究进展 | 第16-19页 |
1.3.1 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3.2 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 | 第17-18页 |
1.3.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8-19页 |
2 携带广西普通野生稻Rf3、Rf4基因的单片段代换系的建立 | 第19-28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4页 |
2.1.1 材料 | 第19-20页 |
2.1.1.1 亲本材料 | 第19-20页 |
2.1.1.2 主要试剂 | 第20页 |
2.1.1.3 主要设备和仪器 | 第20页 |
2.1.2 试验方法 | 第20-24页 |
2.1.2.1 水稻叶片DNA的提取及检测 | 第20-21页 |
2.1.2.2 PCR扩增 | 第21页 |
2.1.2.3 电泳 | 第21-22页 |
2.1.2.4 银染和结果数据的记录 | 第22页 |
2.1.2.5 亲本多态性检测 | 第22页 |
2.1.2.6 恢复基因的鉴定 | 第22-23页 |
2.1.2.7 遗传背景分析 | 第23页 |
2.1.2.8 单片段代换系的构建 | 第23-24页 |
2.1.2.9 计算代换片段长度 | 第24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26页 |
2.2.1 供体亲本与9311间的多态性 | 第24-25页 |
2.2.2 候选单片段代换系杂合体的残留片段 | 第25-26页 |
2.2.3 筛选到的5个SSSLs及其长度 | 第26页 |
2.3 讨论 | 第26-27页 |
2.4 结论 | 第27-28页 |
3 2份广西普通野生稻材料育性恢复基因Rf3、Rf4的恢复力评价 | 第28-37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0页 |
3.1.1 亲本材料 | 第28页 |
3.1.2 试验方法 | 第28-30页 |
3.1.2.1 SSSLs与不育系杂交 | 第28-29页 |
3.1.2.2 真假杂交种的检测 | 第29页 |
3.1.2.3 花粉育性检测 | 第29页 |
3.1.2.4 小穗育性检测 | 第29页 |
3.1.2.5 重叠群基因/QTL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0-35页 |
3.2.1 供试亲本的花粉育性 | 第30-32页 |
3.2.2 SSSLs恢复力的比较 | 第32-35页 |
3.3 讨论 | 第35-36页 |
3.4 结论 | 第36-37页 |
4 水稻育性恢复基因Rf3的定位 | 第37-43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39页 |
4.1.1 作图群体的种植 | 第37页 |
4.1.2 试验方法 | 第37-39页 |
4.1.2.1 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| 第37-38页 |
4.1.2.2 微卫星标记检测 | 第38页 |
4.1.2.3 花粉育性检测 | 第38页 |
4.1.2.4 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的构建及QTL扫描 | 第38页 |
4.1.2.5 数据分析 | 第38-39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1页 |
4.2.1 分离群体的育性遗传分析 | 第39页 |
4.2.2 分离群体的连锁分析 | 第39-41页 |
4.2.2.1 多态性检测 | 第39-40页 |
4.2.2.2 遗传连锁图的构建 | 第40-41页 |
4.2.3 恢复基因Rf3的QTL定位 | 第41页 |
4.3 讨论 | 第41-42页 |
4.4 结论 | 第42-43页 |
5 全文结论与讨论 | 第43-46页 |
5.1 全文结论 | 第43页 |
5.2 全文讨论 | 第43-44页 |
5.2.1 研究野生稻育性恢复基因的意义 | 第43页 |
5.2.2 野生稻育性恢复基因的恢复效应和定位结果分析 | 第43-44页 |
5.2.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优越性 | 第44页 |
5.3 问题与展望 | 第44-46页 |
5.3.1 广西普通野生稻恢复基因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| 第44页 |
5.3.2 野败型主效恢复基因的检测 | 第44-45页 |
5.3.3 恢复基因Rf3的精细定位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3页 |
附录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