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刑事案件人格调查主体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0页 |
| 前言 | 第11-12页 |
| 一、我国刑事案件人格调查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| 第12-19页 |
| (一) 立法上存在的问题 | 第12-14页 |
| (二) 司法上存在的问题 | 第14-17页 |
| (三) 我国刑事案件人格调查主体理论和实践分析 | 第17-19页 |
| 二、我国刑事案件人格调查主体资格条件分析 | 第19-36页 |
| (一) 全局性 | 第19-27页 |
| (二) 中立性 | 第27-31页 |
| (三) 专业性 | 第31-33页 |
| (四) 调查能力 | 第33-36页 |
| 三、我国刑事案件人格调查争议主体评析 | 第36-45页 |
| (一) 法院作为人格调查主体 | 第36-37页 |
| (二) 辩护人作为人格调查主体 | 第37-39页 |
| (三) 控方作为人格调查主体 | 第39-41页 |
| (四) 社会团体作为人格调查主体 | 第41-43页 |
| (五) 司法行政机关作为人格调查主体 | 第43-45页 |
| 四、我国刑事案件人格调查主体的确定与完善 | 第45-56页 |
| (一) 我国刑事案件人格调查主体的确定 | 第45-50页 |
| (二) 我国刑事案件人格调查主体的完善 | 第50-56页 |
| 结语 | 第56-5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| 致谢 | 第62-63页 |
|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