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引言 | 第9-10页 |
| 1 债权人受领迟延概述 | 第10-17页 |
| 1.1 债权人受领迟延的含义 | 第10-11页 |
| 1.2 受领的法律性质 | 第11-15页 |
| 1.2.1 义务说 | 第12-13页 |
| 1.2.2 权利说 | 第13-14页 |
| 1.2.3 折衷说 | 第14-15页 |
| 1.3 债权人受领迟延制度的研究意义 | 第15-17页 |
| 1.3.1 受领迟延制度的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1.3.2 我国受领迟延制度问题剖析 | 第16-17页 |
| 2 债权人受领迟延的认定 | 第17-25页 |
| 2.1 债权人协助的必要性 | 第17页 |
| 2.2 债务人具有适格履行能力 | 第17-19页 |
| 2.2.1 债务人依债的本旨提供了履行 | 第17-18页 |
| 2.2.2 受领迟延和给付迟延的联系与区别 | 第18-19页 |
| 2.3 给付方式的合法性 | 第19-22页 |
| 2.3.1 给付提出人的合法性 | 第19页 |
| 2.3.2 给付接受人的合法性 | 第19-20页 |
| 2.3.3 给付时间的合法性 | 第20页 |
| 2.3.4 给付方式的合法性 | 第20-22页 |
| 2.4 债权人未予受领 | 第22-23页 |
| 2.4.1 债权人拒绝受领 | 第22-23页 |
| 2.4.2 债权人不能受领 | 第23页 |
| 2.5 受领迟延的归责与免责 | 第23-25页 |
| 2.5.1 受领迟延的归责方式 | 第23-24页 |
| 2.5.2 受领迟延的免责事由 | 第24页 |
| 2.5.3 举证责任分配 | 第24-25页 |
| 3 受领迟延的效果和责任消灭 | 第25-29页 |
| 3.1 受领迟延的法律效果 | 第25-27页 |
| 3.1.1 债务人责任减轻 | 第25页 |
| 3.1.2 债务人自行免责 | 第25-26页 |
| 3.1.3 费用赔偿的请求 | 第26页 |
| 3.1.4 风险负担的移转 | 第26-27页 |
| 3.1.5 其他损害的赔偿 | 第27页 |
| 3.1.6 债务人解除合同 | 第27页 |
| 3.1.7 其他效果 | 第27页 |
| 3.2 受领迟延责任的消灭 | 第27-29页 |
| 3.2.1 债权的消灭 | 第27-28页 |
| 3.2.2 受领迟延责任的免除 | 第28页 |
| 3.2.3 债权人作出受领 | 第28-29页 |
| 4 我国受领迟延制度的完善 | 第29-36页 |
| 4.1 我国受领迟延制度所存问题 | 第29-32页 |
| 4.1.1 关于债权人受领迟延的性质问题 | 第29页 |
| 4.1.2 受领迟延的构成要件 | 第29-30页 |
| 4.1.3 受领迟延归责原则、免责事由及举证责任分配 | 第30-31页 |
| 4.1.4 关于债权人受领迟延的法律效果 | 第31页 |
| 4.1.5 实践中有关迟延受领制度特殊问题的思考 | 第31-32页 |
| 4.2 完善我国受领迟延制度的建议 | 第32-36页 |
| 4.2.1 受领迟延时的风险转移 | 第33页 |
| 4.2.2 受领迟延的定性 | 第33页 |
| 4.2.3 所有权转移的认定 | 第33-34页 |
| 4.2.4 质量检验纳入受领范围 | 第34页 |
| 4.2.5 提存相关问题的明确 | 第34-36页 |
| 5 结语 | 第36-3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7-39页 |
| 致谢 | 第39页 |